司马童
11月21日,《华西都市报》发布“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郭敬明、南派三叔、郑渊洁,分别以2450万元、1580万元、12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三甲。首次发布的子榜单“漫画作家富豪榜”中,著名漫画作家朱德庸、几米、周洪滨,分别以6190万元、2500万元、1830万元的版税收入跻身前三甲;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问鼎“外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
创作,本身就蕴含着无形的社会价值;作家,原本就不是必然要与清贫为伍。所以,比起这个时代名目繁多、眼花缭乱的诸多“富豪榜”,人们的确十分希望 “中国作家”也纷纷“富”起来,并想知道究竟“富”得怎么样了。
呈现于公众眼帘的 “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虽然只是一家媒体策划行动的结果,但却还是比较系统地满足了许多人的欲知需求,将各个层面的 “富作家”们,相对直观地排列了出来。于是,透过这份 “榜单”揭示的相关信息,也便足以让我们关注起一个问题:风风光光的 “作家富豪榜”,到底有没有 “脆弱承重梁”之忧?
的确,无论从子榜单“漫画富豪”的收入更为“抢眼”,还是从正榜单“耀眼三甲”的作家构成,其实都不容置疑地给出证明,目前国内的阅读主力军,显然还应属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这就难怪有不少网友看过报道之后,颇为汗颜地发出议论,由此可以看出,时下愿意花钱买书的人群依次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成人。
社会公众的购书阅读兴趣,当然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群体的兴趣引导和培养。但不管怎么说,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作家富豪榜”的高高矗立,却是靠着“小朋友”、“学生娃”成为承载“大盘”的主要基础,则很难不使人感到忧心忡忡。甚至不免疑虑,这样烘托出来的“作家富豪榜”,其对提升全民阅读的“含金量”,还能不能算作一种“乐事”和“喜讯”呢?
生产与消费是市场的“两翼”,只有二者平衡协调,产业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对于一个“出版大国”陷入“阅读尴尬”的窘状,《人民日报》在今年4月就专门刊文以示警醒。其中提到,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也就是说,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却基本等于没变。
基本没变的“人均购书量”,再加上基本脆弱的“富豪承重梁”,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致富梦”。事实上,业内专家已然挑明,就当前来说,除了少数畅销书作者,作家要靠写书养家糊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作家缺乏创作高质量作品的动力,与读者普遍觉得“找不到好书”,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这,也愈发使得现在一些出版社热衷于做大书、伪书、跟风书、项目书,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然后再拼命打折。
令人欣喜的“作家富豪榜”背后,的确还有许多去芜存菁、消虚促实的“贫乏之处”,值得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认真对待、“会诊”解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