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代会代表:文学经典是经得住改编的(2)

2011年11月23日 14:2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生活·思想·艺术

  关仁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一名作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以饱满的热情动员和鼓励广大作家积极投入到时代火热的生活中去,要把情感和智慧与人民融在一起,与时代融在一起,让文学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担当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可以说,这是文学的盛世,我们深受鼓舞。我曾经两次到作协鲁迅文学院读书学习。特别是2002年,我有幸成为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班学员,这使我受益匪浅。

  既然是从事文学事业,就应该用它来提炼我们的精神世界,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更加充沛,同时在你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过程当中,能有一种发现。发现新的文学元素多么重要!

  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为我们作家提供了丰厚的生活源泉。作家就是要走进生活的细部,进行生命体验。能否创作出厚重隽永的文学精品,关键是看作家是否拥有丰厚的生活根底,是否拥有深刻的生活感悟和生命体验。遵守这一规律的作家,坚守对生活的忠诚,生活就无私馈赠,故事因素就能把握得好,艺术意蕴就能营造得好,就能创作出艺术精品。所以说,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是作家创作精品力作的土壤和根基。贴近生活,为的是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素材。从生活细微处发现让人心动的素材,首先感动自己,作品才能感动别人。没有源于生活的鲜活素材,作家的想象力是很难开展的。

  努力把我们的触角伸到历史和时代深处,寻找,触摸,探究。我们这个时代,资本对伦理、灵魂形成了剧烈的冲击。每一个事件,都像一个石子,投入湖面,激荡起波浪。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有震荡。我感觉,这种震荡就是小说的触发点,震荡的结果是命运的转身和人性的变异。他们活脱脱、兴奋于、煎熬于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同呼吸,与这个时代喜怒哀乐,他们追求,他们撞击,他们转身,他们变异。小说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但是能够记录这心灵的变异的过程。物质的负累,陌生和绝望,底层生活是那样的鲜活和复杂。拿什么来拯救迷途已久的心?文学,小说。让小说来温暖我的物质世界。找到了这样转身的触发点,我们就有写不完的小说,就会有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生活。写出时代的深厚与芜杂,写出人的挣扎中的繁复与卑微,还能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大悲哀和大欢喜。

  除了生活,我们还要重视思想。同时,作家还不能丢失思想的锐气。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一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让思想在文学创作中重新得到张扬,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变时代,作家必须对这个时代有发言意识,保有思想的锐气,需要我们正确认知我们的时代和人民。

  那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岁月活动,我跟随来自全国的作家朋友来到了“红色圣地”西柏坡。这次采风的主旨很明确,弘扬我党优良革命传统,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以文学的形式展示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与今天的生活。走进西柏坡,才知道这里埋藏着如此多的红色宝藏。我们追忆红色历史,感恩历史,敬畏历史,因为我迷恋现实,我要用这红色精神资源做动力,立足于深耕现实。比如走进西柏坡,我们都知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想依托历史红色资源,为今天的共产党人革命老区人民塑像。我创作了《信任——西柏坡纪事》等小说。借这次作家代表大会的动力,我还要继续艰苦创作。

  文化繁荣与作家情怀

  徐 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给作家艺术家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作家艺术家来说,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指标。我们有宣传文化、普及文化的职责,更有创新文化、传承文化的职能,要不断创作出贴近时代、讴歌时代、令广大人民满意的好作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实现振兴强大,才能真正做到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烛照和引领着千秋万代子孙们奋勇前进。在历史跨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将优秀中华文明精神很好地传承下去,是摆在我们这代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上。这3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国家具备了强大的发达的经济实力,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公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建设,文化精神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任务。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进入小康社会后,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决策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

  对于我们这些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和写作者来说,如何能在新一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在无限利好形势中拉升出自己的一根红线,在繁荣局面中有所建树,拿出自己叫得响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倍加考虑和思索的问题。

  从前我们习惯于一个说法,叫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二者的关系中,我们习惯于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而高高崇拜并凌空蹈虚。当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已经普遍成为一个创意和创收产业,而处在产业链末端的写作者已然成为流水线上的写作工人时,创作者又将何为呢?

  情怀。还是要强调情怀。即便是一名文化产业工人吧,即便是文化生成发展方式已经变成数字化作业流水线生产、艺术生产车间班组承包、车钳铣刨各数码兵种团队俱全,也仍旧要强调艺术产业工人的情怀。

  情怀是什么?一曰情怀犹胸怀。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林则徐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胸怀乃境界,没有博览天下的胸襟和纵横古今的眼光,没有饱读诗书的艺术准备和“走转改”的深入基层实践,只一味闭门造车鼠目寸光斤斤计较心胸狭隘,这样的写作者无从谈能出大作出力作。二曰情怀犹心境。一个创作者若无清净之心,想的不是艺术的审美和永恒魅力,而是贪图一时名利,多欲念频浮躁,很难想象其作品之中会有艺术的勃勃生机和人类高贵精神价值观的真气灌注。三曰情怀乃情致,“笔墨情趣”是也。真正的艺术家,无不勤于雕章琢句,劳于镂心刻骨,精雕细琢打磨精品而乐在其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时代。作家艺术家都应持守一己之情怀,积极投身于繁荣与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历次作代会简介:

  ●第一次作代会于1949年7月举行。1949年6月至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作家、艺术家代表648人参加大会,毛泽东主席到会祝贺,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到会讲话。郭沫若作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会议期间,1949年7月23日,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简称全国文协)成立大会,成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后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即中国文联)下属的6大协会之一。成立大会即第一次作代会。主席为茅盾,副主席为周扬、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冯雪峰、邵荃麟。

  ●第二次作代会于1953年9月举行,即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本次大会期间决定重组文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与中国文联并列、独立的人民团体。共有代表560人、列席代表189人参加大会。周恩来总理到会讲话。茅盾作《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的报告。主席为茅盾,副主席为周扬、巴金、柯仲平、老舍、邵荃麟、刘白羽。

  ●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举行时,“作代会”并未举行。同期召开的是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从此,“作代会”总比“文代会”少一次。

  ●第三次作代会于1979年11月举行,即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此次大会,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组更名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同志到会致祝辞,周扬到会作报告。主席为茅盾,第一副主席为巴金,副主席为丁玲、冯至、冯牧、艾青、刘白羽、沙汀、李季、张光年、陈荒煤、欧阳山、贺敬之、铁衣甫江。

  ●第四次作代会于1984年12月举行,即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共815位代表参加。胡启立代表党中央作重要讲话。张光年作题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报告。主席为巴金,副主席为丁玲、马烽、王蒙、冯至、冯牧、艾青、沙汀、陆文夫、张光年、陈荒煤、铁衣甫江。

  ●第五次作代会于1996年12月举行,称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各地代表共800多人出席会议。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席为巴金,副主席为马烽、韦其麟、邓友梅、王蒙、叶辛、刘绍棠、李凖、张炯、张锲、陆文夫、铁凝、徐怀中、蒋子龙、翟泰丰,名誉主席为谢冰心,名誉副主席为于伶、刘白羽、孙犁、李霁野、张光年、林默涵、欧阳山、贺敬之、姚雪垠、黄源、楼适夷、臧克家。

  ●第六次作代会于2001年12月举行,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本届作代会共产生代表947名。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席为巴金,副主席为王蒙、韦其麟、丹增、叶辛、李存葆、张平、张炯、陈忠实、陈建功、金炳华、铁凝、黄亚洲、蒋子龙、谭谈。

  ●第七次作代会于2006年11月举行。有38个代表团、953名代表与会,并特邀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作家嘉宾出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主席为铁凝,副主席为王安忆、丹增、叶辛、刘恒、李存葆、张平、张抗抗、陈忠实、陈建功、金炳华、高洪波、蒋子龙、谭谈。

  ●本次系第八次作代会,于2011年11月22日—25日召开。

  (虞金星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