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歌剧《梁祝》剧照(资料图片)
重 楼
继歌剧《红楼梦》去年在中国巡演获得良好口碑之后,日前,朝鲜血海歌剧团又携其排演的歌剧《梁祝》在中国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巡演。此前,歌剧《梁祝》已在北京、沈阳、长春等北方城市赢得满堂彩,11月21日,该剧在杭州大剧院的亮相又被当地媒体大赞惊艳。
从观众反响和媒体报道看,朝鲜血海歌剧团的这两次歌剧创作,在艺术探索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堪称成功。一些业界人士和观众由此感言,“血海”排演的中国名著、传说题材歌剧给国人提了个醒——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学名著和民间传说,我们或可创排出更加原汁原味的中国版歌剧《梁祝》、《红楼梦》。
多元呈现无损原著
中国观众太熟悉《红楼梦》、太熟悉“梁祝”了,关于二者的大部头研究著作早已是汗牛充栋,本土改编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一度炒得风生水起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最终毁誉参半,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相比之下,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血海”的成功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外国艺术团排演中国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容易赢得关注和赞誉。即便他们的演绎存在误读或是戏说成分,也容易得到宽容。或出于好奇之心、或出于鼓励之情,国人对他们的期待和审视眼光存在着明显不同。其实,用中国传统艺术样式排演外国经典也会产生类似效果。就在10月底举办的墨西哥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上,中国艺术家用京剧演绎的安徒生童话《野天鹅》吸引了超过7000名当地观众,当地人都想看看中国京剧是如何演绎丹麦经典童话的。
面对因喜爱原著而挑剔的本土观众,艺术创作者想要保险,就须忠实于原著,这确实令人心生畏意——要把电视连续剧都难以全面呈现的鸿篇巨制,浓缩进数个小时的舞台演出中,难度可想而知。电视剧《红楼梦》的主角们遭遇的重重热捧与棒喝,也令演员们深刻感受到,演宝玉、黛玉确实风险大,祝英台和梁山伯则相对“安全”些。
不过,此前,笔者在与旅居香港的舞蹈艺术家薛菁华谈起有关话题时,她鼓励艺术院团大胆借用外国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甚至可以对外来艺术形式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创作、发展。不要惧怕尝试。”其实,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于原著何伤?人们不会拒绝另一种形式的美好的艺术体验,所担心的只是糟蹋经典。
填补空白不能成为创作目的
“能够用中国故事打动中国人,可见‘血海’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观众宋佳去年看过朝鲜血海歌剧团的歌剧《红楼梦》,这次看《梁祝》再次被打动。不过,最打动她的并非剧情,而是朝鲜艺术家的表演状态。“且不说台上的‘80后’‘90后’主角,连那些站在乐池里、很难被注意到的配唱演员的面部表情都非常到位。每个人都像是带着对这段凄美爱情传说的感动在演唱,他们的歌声也因此显得纯粹、清澈、动人。”
有人将中国没有本土歌剧《梁祝》、《红楼梦》归咎于艺术家们沉不下心,矛头直指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浮躁心态。曾有媒体尖锐地批评:“我们的导演能够把西洋歌剧《图兰朵》执导得蜚声海外,为何没有一位大导演执导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版歌剧《红楼梦》?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而不见,还是艺术功力不足?分析起来,原因还是思想认识问题,非不能,而是不为,骨子里还是有对西洋题材的偏爱,有对市场迎合的功利思想。”此言传达出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迫切的期盼,但也颇为偏激。著名舞蹈艺术家赵汝蘅认为,当下许多新创作的中国当代舞台艺术作品其实相当出色,许多演员也十分敬业,只是目前尚未为观众所充分了解。如果只是为了填补空白而强行以经典为题材创作,难出优秀作品。
做不做市场说了算
数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做不做古典名著、传说题材歌剧应由市场决定。在歌剧艺术诞生的西方,虽有《卡门》、《唐璜》、《巴黎圣母院》等成功范例,但艺术创作者们从未不加选择地将各种文学名著都搬上歌剧舞台。而且,艺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排演歌剧,例如中国和英国都排出了音乐剧《西游记》,各有风味,各有市场。
有观众风趣地把朝鲜歌剧《梁祝》、《红楼梦》称为中国文化经典的“出口转内销”。其实,与大肆挪用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等在中国捞金的好莱坞影片不同,“血海”歌剧的目的不在市场。正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有关项目负责人所介绍的那样,歌剧《红楼梦》是为庆祝2009年“中朝友好年”而被请上舞台的;歌剧《梁祝》则是朝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特别选择反映中国文化又适宜朝鲜民族艺术表现、容易为观众理解和接受的题材,全新创编的剧目。两者的创作出发点,是表达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热爱和以艺术搭建中朝文化交流的桥梁。曾任中央歌剧院副院长的刘诗嵘老先生认为,“血海”歌剧是中朝政府间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案例,多年来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是它成长的土壤,“以歌剧形式上演中国经典增强了舞台感染力,目的是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