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探访孔雀舞传承人:70块收徒也要继续

2011年11月25日 21: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探访孔雀舞传承人:70块收徒也要继续
图为傣族孔雀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旺腊先生。 蒋晨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瑞丽11月25日电 (顾一航 刘云 保旭 蒋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珍贵。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都是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在今天,这些传承人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25日,记者一行拜访了傣族孔雀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旺腊先生。

  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旺腊,傣族人,已经66岁高龄的他出生于瑞丽市的一个小寨子。旺腊从小开始跳孔雀舞,迄今已有55年。2008年文化部授予旺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

  旺腊先生家位于市中心的瑞丽文化馆大楼后的一间简易搭建的小棚,这也正是旺腊教学的场所。中间约20平米是空地做排练室;左侧隔出一间卧室,右侧就是厨房。

  屋子里光线很暗,家具简单却不凌乱。大厅的墙壁上,挂满了旺腊的各项证书;墙角则是一排矮凳,供学员们排练时使用。总共不到50平方米的简易棚子里,容纳了旺腊先生的生活起居、排练教学。这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号,实在有些格格不入。

  尽管已年过花甲,旺腊与记者聊起孔雀舞时依旧精神熠熠,“从11岁开始跳舞算起,已经55年了。当初是因为六一儿童节的一次表演机会发现了自己的舞蹈潜质。”

  孔雀舞可以说贯穿了旺腊的一生。从1959年第一次上台表演开始,50余年旺腊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03年国家启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孔雀舞开始受到外界关注”,旺腊说。他曾先后到北京、成都、广州、南京以及泰国、缅甸、老挝等地参加表演。

  “最近还去了躺深圳,11天20多场表演总共500块钱。”谈起经济状况,旺腊不禁叹气。从文化馆退休之后,旺腊办起了孔雀舞培训班。除却表演和退休工资,收入来源就是培训学生的学费。“一年70块钱,很多孩子从小教起一般都包6年”,旺腊说,即使是这样的低价,也有的家长嫌贵。一面要供孩子念大学,一面要维持自己的生活,一人一年70的培训费对旺腊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善,“楼上还有80平米的房子,也出租出去了。所以就搬到楼下住在排练室里。”

  尽管如此,旺腊表示,“70块钱收徒,也要把这件事继续下去”。

  “孔雀舞的传承培训班已经办了14期,”与瑞丽传统傣族孔雀舞多是男性舞者不同,如今的孔雀舞学员大多为女孩,而每期学员的培训时间也不固定。旺腊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对记者说,“这是我最得意的学生,她今年12岁。”据旺腊介绍,他的学生中也有部分是以舞蹈为专业。当记者问起旺腊,是否想过将孔雀舞传授给自己孩子,培养自己的传承人时,旺腊显得有些遗憾,“女儿不愿意学舞,去外面打工了。”

  旺腊告诉记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他每年还能领到近8000元的补助。

  55年的舞蹈生涯,50平米的舞蹈教室,70元一个学员的培训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却并无自己的继承人。对于传承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精髓来说,传承人如此现状让人感到担忧。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然而,以人为载体、口传身授的特点是艺随人走,传承人锐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告急的根本原因。如何保护日渐稀少的传承人,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结束探访后,我们与旺腊先生告别,一再叮嘱他搬回楼上生活。随行的当地文化官员告诉记者,正准备为旺腊筹建新的教学场所。(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