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环县11月28日电 (张道正)冬日风冷,天色暗沉,甘肃环县皮影雕刻艺人高清旺正在家中清唱《忠孝图》: “威风凛凛坐将台,一道号令四路开;万里长江波浪滚,一座兵山倒下来。”他手中,精致的皮影人翻滚跳挪,犹如戏中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简陋的室内,墙上贴着子女的素描画作,晾衣绳上挂着很多色彩艳丽活灵活现的皮影人。高清旺的妻子正坐在床上给刚雕刻好的皮影人上色。
“环县皮影人跟其他地区的不一样,不做其他皮子,只以牛皮为主”,高清旺介绍,“老一辈传下来说,皮影人演戏是敬神的,只能用牛皮子。”
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深受道教影响,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高清旺说,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环县的道情皮影目前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环县道情在全国独一无二,艺人多,戏箱多,”高清旺解释,“戏箱”原指用来盛装戏班行头和道具的箱子,行内代指“一个戏班子”。
高清旺17岁开始外公学皮影戏,“外公是老艺人,那些年是皮影戏最红火最兴盛的时候”,他说,文革时期戏箱都收了,禁止演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革过后,很多老艺人纷纷复出,继续唱皮影戏。时至今日,“环县搞皮影的有300多人,50多个戏箱,光雕刻艺人就有100多人”,高清旺说,“现在学雕刻的年轻人很多,算是后继有人,但学唱戏的人很少,不挣钱。”
高清旺说他自己也很少唱戏了,加入了环县龙影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皮影制作开始工厂化了,不过还是纯手工,厂子每年效益近二百万元。”高清旺夫妻两个人为工厂雕刻皮影人,一年收入10万左右。
“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传统皮影戏伤害很大,电视电影普及了,年轻人很少看皮影戏了,”高清旺说,如今皮影戏一般出现在庙会上和一些大型节会活动上,中老年人还是很喜欢。
2002年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年5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清旺也和其他道情皮影艺人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当地政府建立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还想要把道情皮影的演艺、雕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以发展经济,赢得现代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关注支持。
但在高清旺看来,皮影一旦被列入“遗产保护名录”,其实正是因为“流失严重”,“民间艺术,生命还是在民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