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不写出它内心无法安宁
熊培云简介:
熊培云,1973年生,其作品《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在大学生和青年中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是 《新周刊》2010年度图书大奖唯一得主、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
在多家报纸开设专栏的熊培云,具备理性和感性的双向思考,而他的很多作品在青年人中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近日,随着他新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出版,熊培云的生活也变得更为紧凑,几经周折,他终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起了这部耗时10年的心血之作。
这是一本还愿之书
在熊培云成长的道路上,来自江西农村的经历对他影响颇深。
10年前,熊培云在《南风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田野调查,那时他就有想法写写自己的故乡,可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出国留学。
在2008年,他独自回到了村庄里,开始了他未完成的使命。在采访中,熊培云自己也表示,“我无法确定我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我只能说我自己坚持做了什么。这是一本还愿之书。首先是我需要表达,这是多年的一个心愿。我必须将它写出来,否则我的内心无法安宁。至于给读者带来什么,我想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会。里面有生活;有城市,有乡村;有远方,有故土;有时代的宏大叙事,更有小人物的具体命运。 ”
这本写作时间跨越了10年的作品,在熊培云的心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心写出来的,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这本也不例外。和以前的作品不同的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蕴含了我的太多的个人情感与生活经历,是我十多年前,甚至在高中时代就想写的作品。 ”
有农村经历是幸运
出生在农村,对于熊培云来说是一种幸运,即便今天的他融入城市、出国,但农村的经历让他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视野和角度,对待这片土地,他自己是感激的。在采访中,他向记者谈到,“出生在农村,使我有机会生长于中国社会的底层,让我能够亲近自然与土地,接近中国的现实,而不至于自说自话、凌空蹈虚。而当我从农村走出来,进城,出国,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就会有一个非常完好的剖面。也是这个原因,基于我对于各个阶层的人的了解,我在分析中国问题的时候,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理解各阶层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中国共识。 ”
熊培云曾说过,自己有三个愿望,一个是找一个相对好的工作,让自己的家族摆脱贫困,第二个就是出版《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是他很早以前就埋下的一个愿望。第三个就是希望自己毕业后有一点点钱,所以他后来选择了去巴黎留学。到现在,他的这三个愿望都已经实现了,连他自己也说,“我是幸运的,在过去这些年,我最想做的事情,基本都做成了,这是我个人奋斗的结果。 ”那么,熊培云对于自己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我一直未完成的心愿,或者说正在努力完成的心愿,是关于这个时代的心愿,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自由生活。但是,这恰恰是最难做的事情。就像夏多布里昂所说的,你自己为自己做事情,想做成并不难,因为成败得失主要在你。而若要推进社会进步、社会变革,你所能做的,只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其成败得失,不仅取决于你,更取决于他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会过多地去想我努力的结果,而是尽可能让自己多做一些有助于我所期盼的社会事业。 ”
除了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熊培云从小就很喜欢在文字中寻求乐趣与知识,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些书。“高中时有《雪莱抒情诗选》,大学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大学毕业后有《胡适杂忆》,《胡适文集》,《致命的自负》,《论美国的民主》,《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等等。对于年轻人,我很推荐胡适的书。” 记者 王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