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文版《茶花女》:业余歌者成第一受益群体

2011年12月01日 14: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文版《茶花女》在厦门首演结束后,郑小瑛向演员献花祝贺。(资料图片)

  中文版《茶花女》:西洋歌剧本土化探索

  孔令伟

  作为首届中国歌剧节的参演剧目,由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排演的中文版《茶花女》于11月26日在福州大戏院上演。在歌剧节上饱览了数十部中西新老歌剧的观众,对这唯一一部中文诠释的西方经典抱有很大的期待。最终,演出不负众望,观众表示“看得懂也听得懂,更觉得精彩”。

  中文译唱让西方经典更亲切

  近年来,搬上中国舞台的西方经典歌剧,几乎都用外语原文演唱,若非专业人士,中国的观众几乎不知所云何物,以致和者甚寡。郑小瑛说,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十几部西方经典被翻译成中文版热演,单单《茶花女》就曾创造过在一个剧场连演4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译成中文的唱词使观众听懂了,才能引发情感的共鸣。”

  歌剧《茶花女》最早由原中央歌剧院俄语翻译苗林和资深歌剧剧目专家刘诗嵘译配。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将中文版《茶花女》的译词再次重新修配,使歌词更加口语化,更加符合音乐起伏与节奏的要求。今年4月,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将中文版《茶花女》首次搬上厦门的舞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扬。很多从来没有看过歌剧的厦门市民不但接受了《茶花女》,还期待更多西方经典中文译唱版的到来。

  业余歌者成第一受益群体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茶花女》中,除饰演茶花女的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外,再也难觅大腕踪影。剧中男主角阿弗莱德和他的父亲阿芒,以及众多配角均不是专业歌剧演员,他们是厦门各个艺术学院的老师,虽然有良好的歌唱基础,但此前没有一人上台表演过歌剧。

  近年来,各大院校声乐系、声歌系的毕业生不计其数,若非有海外深造经历,或成为国营剧院旗下的签约演员,就很难站上歌剧舞台。此次《茶花女》的歌剧培训和表演实践,使这些怀揣歌剧之梦的业余歌者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歌剧事业中来,成为第一受益群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版《茶花女》中的群众演员则是清一色的“草根”演员,他们来自厦门爱乐乐团合唱团。该团由来自厦门市各行各业的合唱爱好者组成。在常任指挥郭伟的带领下,这群看似七拼八凑的“杂牌军”在工作之余每周两次相聚排练,逢演出时就披挂上阵。当他们听闻排演歌剧《茶花女》时,纷纷踊跃报名参加。

  把“草根”培养成生力军

  对于业余合唱团员而言,原文的《茶花女》近乎“天外之音”,很难做到对剧情逐字逐句的理解。而译配的中文版没有了语言的束缚,使初次接触歌剧的人也能全面理解剧情,其表演也就自然到位得多,几乎能做到字字有戏,句句有戏。一些“草根”演员可以随口唱出其他角色的唱段,在需要的时候甚至能够迅速替补其他角色,就是因为中文译唱帮了大忙。

  从最初的音准、节奏、听伴奏、看指挥等最基本的音乐训练,到有表情的歌唱、摆脱僵硬的站姿,再到渐入佳境的歌剧表演,甚至与专业的厦门爱乐乐团合作,直至登台亮相过把戏瘾,爱乐乐团合唱团的团员们就这样实现了自己的歌剧之梦。

  这些合唱团员在排练、演出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的精神让人感动。中央歌剧院导演李稻川说:“这些通过一部部歌剧培训逐渐成长起来的‘草根’演员,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能成为推广民族歌剧事业的生力军。”

  歌剧轻装走近大众

  除了大获好评的中文版《茶花女》,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还在歌剧节上推出了“轻装歌剧”《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

  小制作的《紫藤花》使用室内乐队伴奏,少量的演员加上简单的舞美布景,不仅能将成本压缩至最低,而且更便于走进校园、深入群众,达到推广的目的。另一方面,《紫藤花》把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与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给年轻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发展这一类便于走进校园和深入基层的轻型歌剧精品,颇值得业界探索。著名作曲家刘振球认为《紫藤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为其他歌剧团做出了榜样,找到了一条生路。”

  歌剧是音乐领域的重工业,动辄几百万的大制作对于财力不佳的地方而言只是一件奢侈品,而且其售票所得也难抵巨额投入。所以,即便场场爆满也逃不过演一场亏一场的定律。如此一来,在群众中推广歌剧就成了一句空话。“一部豪华制作的大歌剧花费的成本够我们制作10多部《紫藤花》。”郑小瑛说,“终究歌剧还是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舞台即使少一点变幻,只要恰到好处,一样能引人入音乐之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