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书画家王学仲获徐悲鸿赞誉 大批作品愿捐不卖(2)

2011年12月02日 10: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书画家王学仲获徐悲鸿赞誉大批作品愿捐不卖(2)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碑、帖、经”三派论

  总结提出“五象”说

  李树森:作为成就卓越的书画大家,在书法方面,您率先提出“碑、帖、经”三派论新学术概念,开创性地提出了视觉导向造型原则,推出书法艺术空象观,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延伸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书画创作方面,提出了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即“五象”说。请您对这两方面简单的解释一下。

  王学仲: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园林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艺术特征最鲜明的一种艺术样式,她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和审美精神,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书法学又是一门亟待整理的学科。历史上书法理论非常丰富,使之体系化、条理化、科学化非常有必要。

  在碑、帖原有派别之外,我经过大量研究考证,认为当增加“经”派,即“碑、帖、经”三派。

  经派之所以可以自成体系,原因很多,大体有三点:一、石刻摩崖基于佛教不灭这一思想,由写经到刻经,进而刻石成为大型摩崖;二、其书体由经生体转化而为摩崖体;三、其书体阶层既不是帖学的贵族士大夫,也不是北碑的乡土书家,而主要是写经生、僧人和佛教信士,是一些佛教界的书法家,因此如果把六朝经派书加以概括,主要有经生体和摩崖体两种。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与表现,其最基本的体现方式是表象。意象同灵感、意境、境界关联密切,体现出最为浓缩最为集中的美学意念。意象蕴之于内,气象发之于外。气象为内涵所派生,也为内涵所决定。“空”为“物”之相对体。艺术之空象指物象依存于空间所表现的艺术存在。色象是美在视觉上的显现。

  世界美术思潮东移论

  李树森:您以自己的作品,人品,大学问家的学养、才情与思想,为“现代文人画”做出了典范的诠释。您提出“欧风汉骨,东学西渐”的艺术思想,并把欧洲风格的绘画精神融入中国山水画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及韵味独特的个人式样。您更大胆地提出世界美术思潮东移论,如此提法的根据是什么?

  王学仲:“世界美术思潮东移”之说,是我在对日本及西方艺术作了若干年考察和认识之后提出的。

  从十九世纪东移就已初露端倪。1867年,日本浮世绘打入法国万国博览会时,著名画家马奈、莫奈、高更等首先认识到了东方绘画的神奇,他们极力模仿其人物和线条,对日本安藤广重的色调佩服得五体投地。

  日本从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找到了最纯净的艺术,诸如书道、茶道、花道、棋道等。继之,人们寻根溯源,终于发现“重道轻技”的中国艺术才是最理想的艺术形式,如中国文人画、中国书法、篆刻等。

  到了现代,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有了更新的认识,很多著名的大艺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理论家,在这方面多有论述。溢美之词,无以复加。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真正的艺术是在中国,令我困惑不解的是东方人为什么喜欢到外国去学艺术”。毕加索还用毛笔画中国画,其中仿齐白石的画就有五大册。常书鸿在法国的老师告诉他:“世界艺术的真正中心在你们中国,中国的敦煌艺术才是世界艺术的最大宝库。”

  印象派的创始人马奈和莫奈与近代艺术的开山鼻祖毕加索,身居世界美术中心的法国,却都醉心于东方绘画之美,这说明已生发出一股地下潜流,其中心正涓涓地向东方渗透和移动。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愈加鲜明。世界美术思潮东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立“黾学学派”

  李树森:您创立“黾学学派”,成为黾学的创始人。请您对“黾学学派”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王学仲:黾学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

  “一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要以诗书画印为基础,倡导野逸美,表现其古朴自然、野趣雅谑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二合”是指意象合一。书法意象非常重要。书法是笔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重要的是它渗透着书家哲性的思想。

  “三怪”一词源出徐悲鸿先生。先生称我诗书画“三怪”。黾学的美学基础是诗书画三位一体。

  “四我”是黾学的精神支柱。我提出“三自一超”主张,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轶出自我,超越时代。作为一个书家或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对自我的表现上,必须把“小我”与“超越时代”的“大我”联系在一起,与国家、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

  “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五象”把佛、道、儒三家的哲学观融合为一体。

  “六学”包括: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六学的理论基础是国学。

  “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