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园,是白先勇推广昆曲的重点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走校园,西到兰州大学,西南到广西师范大学,南至厦门大学。“这些学校以前都没有昆曲进去的”,白先勇继续讲到,三进北京大学,两次进北京师范大学,“走校园”是他推广昆曲的重点。
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外大学演出也场场爆满,获得赞许和认可。白先勇认为,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与他选择的呈现方式有关。
“怎样把昆曲放在21世纪的舞台上又不伤害它的古典精髓,这是最大的挑战。”白先勇从一开始就对自己说,呈现的方式“不能老旧”。
摸着石头过河,有了今天的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遵循了两个原则:“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
他看到过很多昆曲与现代舞台结合失败的例子:“有个版本的《牡丹亭》,台上有很多柳枝,杜丽娘游园要扒开柳枝,这与昆曲的美学是相冲突的。”
白先勇进一步补充说,昆曲的美学是象征性的,空间是没有限制的,是写意的、抒情的,有很多留白,是“词的意境”。尤其《牡丹亭》应该是“幽微”的诗画意境。“这大原则要守,所以我用现代舞台元素很小心。”
青春版《牡丹亭》中,道具简单,灯光只是把人物带进带出,背幕抽象写意。用书法做陪衬,在白先勇看来是一种讲究。“昆曲是线条的艺术,水袖是线条的,唱腔一唱三叹,也是抛物线的。”
服装方面,白先勇的朋友王童亲自设计了两百多套服装,每套服装都由老绣娘手工绣成,“不是机绣,所以很有立体感,很淡雅”。
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地改,有了最后的淡雅《牡丹亭》。
74岁老人吁政府保护昆曲,眼角湿润
白先勇,为了昆曲,为了一部《牡丹亭》,9年里募集了3000余万元,要求剧院一直留学生票,带戏班子满世界演出。已经74岁的他,对媒体说,第200场演出后,青春版《牡丹亭》
要“封演”了,除了接受邀请的情况。
白先勇感叹:“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呀。”说到此处,他的眼角有点湿润。他呼吁政府把昆曲当成青铜器一样保护起来。国外的演出盛况、评论家的褒赞,给了白先勇信心,但回来,“没事做了”。
他说,2006年去美国加州大学演出后,美国当年就开设了昆曲课,可是2009年,他才好不容易找了赞助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课。“美国人的文化觉醒比我们快,我们什么都慢一拍,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太轻浮。”
“我们还有好长的路要走,”白先勇最后说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