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雪。当普通人或感叹初雪美景或抱怨出行困难时,有些人对雪的解读却让人感觉更“冷”。“清华南都”这天的微博就是关于雪的:京城一夜落冰碴,粗硬怎堪名雪花。料是天公考普化(普通化学),失手打翻氯化钠(盐的化学名)。一位职业为显微摄影师的人,发布了雪花的显微图片,并附解说:“总体上呢,还是以棱柱和花盘子为主。看来云层不够厚实,水汽也不充足。”
近来,越来越多的以学科背景为标签的青年,正活跃在网络与现实中,他们被集体冠以一个名字,“科学青年”,如果细分还能分为“化学青年”、“物理青年”、“医学青年”等小群体。与印象中只会在实验室里忙碌、满嘴术语的古板形象不同,现阶段的科学青年,言行做派与普通人无异,但是由于学科背景等原因,他们时有不俗之举,惊艳四座。
科普,科学青年融冰第一步
网上最近流传着关于科学青年的一个段子:知识竞猜,主持人请参赛者说出同一偏旁的字,于是各路科学青年纷纷上场。化工青年:氦氖氩氪氙氡;药学青年:吡啶嘧啶哌啶;机械青年:钳铣镗锪钻锯……这个段子,从最初的几门学科,到转载过程中不断被加工,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几十门学科的段子体系。科学青年们已经不甘于实验室的寂寞,集体亮相于公众面前。正如一位科学青年的微博所说:初雪已经降下,春天还会远吗?
科学青年不被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学科研究,使得普通人无法进入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领域。罗治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凝聚态实验物理博士,有件事让他一直很苦恼——如何向别人解释他的专业。“我跟奶奶说,我做的这东西,您也可以做,盐巴+木炭+水,搅和搅和就行。至今我都很难给我做的东西下个明确的定义,这是交叉学科,用物理方法去研究化学问题。”
吴超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说起自己的专业也十分惆怅:“别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我说生物医学工程。然后他说,你是学生物的,我说我不懂生物;然后他说,那你是搞药物的,我说我连自己感冒都不知道吃什么;然后他问,那你到底学什么?好吧,我只能说是学工科的。”
所以,科普是科学青年融冰的第一步,把科学以一种易读、悦读的形式展现给普通人。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Sheldon”在学业暇余,会在个人主页上不定期发表科普文章,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解释各种司空见惯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比如,为什么地平线上的月亮会大一些,干燥的冬天如何防静电等。有时候他也解释一些貌似高深的科学名词,比如什么是反物质、中子射线。
“Sheldon”是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的成员。该组织的创始者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不方便吃的坚果,科学青年就应该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的硬壳剥掉,把果肉献给大众。
今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因为大地震发生核泄露。消息传到国内,辐射这门冷科学一时超越了金融、娱乐等热门话题,人人把“辐射”二字挂嘴边,随之而来的就是谣言四起,譬如海水被辐射污染了,海盐也将被污染等。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学生们坐不住了,他们先是跟身边人辟谣,然后请了两位研究反应堆和辐射防护的老师在全校做公开讲座。核工程与核技术的研究生于淼回忆说:“我暑假回大连海边老家,镇上有人生急病,大伙非说是受了福岛核事故影响。我告诉他们,辐射的传播和距离有关,这里很远,不用怕。因为这是我的专业,大伙很信。另外,大家都不敢吃海鲜的时候,嘿嘿,我们系的学生趁机大快朵颐。”
科普和科学存在界限,现代科研涉及大量复杂而又严格的规程,科学青年做的工作,很多时候并不像科普文章里写得那么有趣。吴超华说:“科普不是科学家的主业,如果讲人脸识别机制,科普作家也许可以用一页纸写完;但对于科研而言,这方面的文献印出来,堆满一个寝室是没有问题的。”
学业与爱情,科学青年兼得
科学青年这个群体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要追溯到《生活大爆炸》这部讲述“科学天才”的美国情景剧在中国的流行。
经由那部美剧,很多普通人才第一次知道,原来整日思考宇宙起源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研究宇宙射线的实验物理学家,也会对隔壁的女孩魂牵梦萦。剧中用激光加热方便面、液氮急冻香蕉等桥段,更使科学青年的形象瞬间变得有趣起来。也是因为这部美剧,很多科学青年大呼遇到知音。总在个人主页上发科普文章的“Sheldon”所用的这网名,正是那部美剧的第一男主角——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的名字。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以理工科居多,这一群科学青年聚在一起,演绎的就是一场华语版的“生活大爆炸”。罗治祥用他物理学家的手,为女友做干煸肉片,掌握水蒸发的程度恰到好处;罗治祥的师兄,用金工实习课程的技术做了烧烤架,结构精致,通风良好;学牙医的同学看遍了全校所有中国人的牙,哪个人第几颗牙有虫全校皆知;晚上去湖面泛舟,天体物理专业的同学用激光笔给大伙指出各个星座;做实验饿了,就用液氮冷冻草莓,外脆里嫩,相当可口。
科学青年的生活似乎一天天风生水起,然而在他们“身处实验室人未知”的时代,有一个伤感故事流传甚广:理工男喜欢一个女生,坚持和她一起上自习。很长时间后,终于递了纸条。自习结束后,女生说一起回去吧,理工男说,你先走,我把题做完。此事的“催泪点”与学科无关——请试想,如果一位物理青年对你说“宇宙是从一奇点爆炸而来,我们本是一体。所以,即便你拒绝我,我们也曾合二为一”,那是怎样另类的缱绻柔情?!
“Sheldon”总结说,之前遇到过的女生知道他是学物理后,一般有两个反应,一是“物理啊?我最讨厌物理了!”,二是“我中学物理总是不及格。”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现在的姑娘。“她说她最崇拜学物理的人。谈恋爱后,她做梦都会梦到与物理有关的情节,比如跟别人争论宇宙的起源。”豆瓣网上有两个小组,一个叫“我就是想嫁个物理学家”,一个是“我就是想娶个学数学物理的”。看来,科学青年的爱情春天才刚刚开始。
“变身”文青,人类已无法阻止科学青年了
如果说科学青年动手能力强、思维严谨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那么,当他们进入文科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界,科学的独特魅力再次颠覆人们的想象。
“Sheldon”曾经读过《艺术与物理学》,书中提到,毕加索的一些画喜欢把人的正面和侧面同时画出来,普通人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看画的人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会知道,当人以接近光速运动时,的确能看到正面和侧面同时出现的场景。这样,他对毕加索的画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最近,网友“yixuan”通过统计《全宋词》高频词语,宣称解开了“制作宋词”的密码。“yixuan”以《全宋词》为文本,计算了宋词常见意象的出现频率,比如“东风”出现1382次,“人间”出现1202次,“江南”出现765次。研究并未到此结束,网友“达芬奇的鸡蛋”用圆周率的数字,每两个一断,再对照宋词的高频词统计,居然就产生了一首“华丽丽”的宋词,于是“宋词密码”名声大噪。
试看这首《清平乐·圆周率》,其中“回首明月,悠悠心事空,西湖何事寂寞中”等句,颇有宋词模样;随后,《如梦令·根号二》、《相见欢·身份证》等作品陆续出炉。帖子的热传引发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说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科学青年了”,一方说“只是排列组合丝毫没有艺术感”。
身为一名科学青年,吴超华对此的分析比较理性:“这个事主要还是娱乐。几年前就有人用遗传算法生成过古诗词。好的文学作品需要灵魂,词藻堆砌应付考试大概还行,离真正的创作差得太远。人工智能迄今为止还无法代替人的智慧。我们做神经研究,总是觉得人脑太伟大了。”
媒体工作者彭茜由于工作需要,与不少科学青年、科学中年有过交流。她说:“之前大家误解科学青年,是因为不了解,把他们的专业背景和个性混为一谈。现在大众传播发达,科学青年就有了更多表达自己个性的渠道,也让更多人开始理解他们的工作。科学青年中也有很多文学青年,也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破解宋词密码,也许是他们想证明自己在文史方面不输给文科生吧。”
上周,美籍华裔喜剧演员黄西在清华大学演出。黄西的另一个身份是美国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生化博士,现在则以用英语讲美式笑话而闻名。看完黄西的表演视频,吴超华说,“从前大家以为搞科研的人都是书呆子,现在‘Sheldon’出来了,黄西出来了,大家突然发现科学青年其实也不是那么无聊。可实际上,我们从来都不无聊的嘛。”
那么,科学青年的春天真的来了吗?“Sheldon”的回答兼具科学青年的严谨与文艺青年的诗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我们所亲身经历的只不过是一刹那。所谓的‘春天’,可能是‘冰川期’结束的标志,也可能不过是‘随机的涨落’。冰雪要想融化成一江春水,仅仅靠几个热分子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实习生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