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之幸:创作主体多元化
本报记者 王立元
“10年前,民营企业还只是歌剧的投资主体。在首届中国歌剧节上,民营企业却开始以歌剧的制作主体出现。”中国歌剧研究会有关负责人说,“2008年前后,中国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仅体现在歌剧的创作题材上,也体现在创作主体的越来越多元。”
作为艺术生产中的“重工业”,歌剧因其综合性强、制作复杂、成本高等原因,让大部分院团不敢轻易尝试创作。以前,歌剧的制作和演出团体基本以“正规军”——歌剧院或歌舞剧院为主,而首届中国歌剧节上除了有各地的歌剧院和歌舞剧院携作品参赛外,还出现了艺术院校、歌剧中心、民营公司等制作单位。歌剧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表明,歌剧创作发展之势已逐渐形成。
以歌剧指挥出身的郑小瑛,退休后远赴厦门,创立厦门爱乐乐团和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并在2011年制作、推出两部歌剧——中文版《茶花女》和校园版《紫藤花》。“我们的演出是示范性的,就是想让歌剧走进大众。”郑小瑛说。
在郑小瑛看来,厦门的观众脱离歌剧太久了,“60多年来,厦门观众没有听过一部完整的西方经典歌剧。中文版歌剧《茶花女》就是要让观众能依靠中文听懂西方经典,同时又不失原味。”在打造校园版歌剧《紫藤花》时,郑小瑛并未完全复制经典,而是将原著压缩为三幕,以一种简便的方式,把歌剧这门“贵族艺术”带进校园。
同时,在歌剧发展过程中,歌剧人才的储备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专业艺术院校制作和演出歌剧,不失为培养歌剧人才的一种捷径。
经过5年筹备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于2010年正式成立,并将于明年开始招生。这次他们带来的歌剧《青春之歌》的大部分演员是外聘的。该剧男主角王泽南就是通过演出这部歌剧被认可,接连演出了四五部歌剧。
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带来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演员全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除柯绿娃、冯国栋、谢天已经硕士毕业,其余均为在校本科学生。这部歌剧也成为音乐教育家郭淑珍教学成果的展示。该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根据歌剧表演的技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成功用原文演出了《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等5部歌剧,培养出能够胜任歌剧中重要角色的演员118人。
与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学府不同,富有创新精神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首次涉足歌剧,就推出了原创歌剧《娥加美》。该剧不仅是一部具有四川特色、风格的剧目,更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推动艺术教育探索与创新的有益尝试。该剧集中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优秀师生同台演出,并集音乐、戏剧、舞蹈于一体,艺术地再现了夺补河流域白马少女娥加美成功化解白马人和顿布人世代恩怨的曲折故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林戈尔说:“我们会带这部歌剧去高校巡演,在学生中推广歌剧艺术,以后还要创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风格的歌剧作品,以新的样式、新的艺术追求,为歌剧创作注入一股新风。”
北京润禾弘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此次歌剧节唯一参赛的民营企业。缺少相关支持的民营企业甚少涉足歌剧,此次北京润禾弘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歌剧《原野》,除了董事长刘凤英的音乐情结外,也体现出了商业时代民营企业的文化责任感。该剧主打青春牌,演员阵容均为“80后”。虽然在排演歌剧的道路上经历了诸多艰辛,但在刘凤英看来,正如青春版《牡丹亭》推出时面临各方质疑、最后以自己的实力和新概念在市场上立足一样,青春版《原野》也需要经过历练才能逐渐成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