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宝式打捞日益增多,引发文物保护担忧——
沉船打捞进入活跃期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沉船历史档案不断解密以及研究的进展,南海及其附近海域的沉船打捞近年来开始进入一个活跃期。
泰国曼谷大学的东南亚陶瓷博物馆提供的资料表明,由官方主导的打捞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均为公司打捞,特别是来自欧美的水下考古公司和考古人员多年来已经进入了这一地区,抢占了先机。这些欧美公司由于长年从事此项业务,大多装备精良且拥有相当的专业技术,它们不惜花费巨资搜寻和打捞海底沉船,以获取巨额利润。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也在加强与这些公司的合作。
为了防止文物掠夺者对水下文物的抢掠和肆意破坏,保护沉没在海洋中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2009年1月生效。中国参与了公约的起草。《公约》主要基于四项原则:保护水下遗产的责任;水下文化遗产应保留在原来的位置;禁止以商业为目的开发活动;各国合作保护此类遗产、加强水下考古培训并提高保护水下遗产的意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南海及附近海域相当复杂,而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又采取了与外国打捞者合作,或对外国打捞者开放的政策,缺少对海洋沉船打捞活动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沉船发现后无力采取保护措施,一些国际海底探宝者借机将打捞范围延伸到了中国海域,再加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海关对文物走私查禁不严,致使盗宝式的非法打捞在这一海域越来越猖獗。有些打捞者为获取宝藏,甚至采取水下爆破等极端手段,对沉船发现地和文物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出于商业目的的打捞也因而卷入了争议之中,并遭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曾对印度尼西亚拍卖一艘沉船的文物提出批评。这艘沉船是一家私人勘探公司在2004年从爪哇岛北部的井里汶附近水域打捞出来的,发现的文物表明这是一艘公元10世纪时的大型商船。从该船发掘出的物品中包括中国陶瓷、宗教器物、珠宝、金币和餐具等,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7年,教科文组织派专家组查看了这批文物的储存地,发现了不少问题,并就此向印尼政府提议应更妥善保护这批文物。教科文组织还建议印尼政府不要拍卖,而将这些文物陈列到博物馆中,因为“有着如此历史和考古价值的文物流散,无法服务于科学界和公众,的确令人惋惜。古迹被挖掘之后,文物一旦流失,就根本不可能再回归”。此次拍卖最后以流拍告终。
新加坡所拥有“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览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据记者了解,这批珍贵文物的全球巡回展的第二站是美国。美国史密森学会所属的萨克勒博物馆原打算明年年初隆重推出。但今年4月,一些美国学者致信史密森学会,认为这艘沉船的打捞是一次破坏性的商业打捞,而不是系统性的考古发掘,可能会导致无法查寻有关船员和货物的重要信息,打捞不符合《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美国史密森学会前主席麦克考米克·艾达姆斯在信中写道,举办这一展览将严重损坏史密森学会的地位和荣誉。《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称,多家博物馆、考古和历史研究机构也要求史密森学会改变展览计划,“如果史密森学会这样做,那就意味着违反了它所坚持的职业道德,变相地支持了对重要文物的掠夺性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海盗式和商业打捞蔓延的担心,才协同各方制定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但是,有很多国家并没有在这份公约上签字,它们因此也没有履行这一公约的义务。打捞“黑石”号的印度尼西亚就是一个未签署国。
新加坡有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实际上,印尼政府在得知发现这艘沉船的消息后,立刻下令海底探险公司开始全天候打捞,并派军队保护打捞现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打捞时间过长,造成文物被盗,破坏沉船的完整性。这是一种必要的、保护性的文物打捞措施。而让沉船的文物到世界各地去展出,不仅会有利于更多观众了解这段历史,也会有利于研究人员从中得到更多的历史信息,揭开很多历史之谜。但是,由于一些美国学者的反对,史密森学会已经推迟了这一展览在美国的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