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陕南紫阳民歌需打造自己的“刀郎”

2011年12月07日 10: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还记得一个叫刀郎的新疆歌手以质朴、清亮而又粗犷奔放的歌声让大众为之倾倒。特别是他改编翻唱的《西域情歌》、《大漠情歌》两张专辑,给民歌“洋化”浪潮迎头一击,让经典老民歌重放异彩。他的唱片也创造了销售奇迹。

  刀郎现象从音乐、文化、传媒、流行、企划、商业、市场等各个角度带来的冲击和争鸣不得不让人惊异:大众性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本质。城市不能拒绝乡村,民歌还是俗点、原生态的好。刀郎的成功在于他适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由刀郎现象,不由得联想到陕南紫阳民歌。紫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中“周南”、“名南”等20余首歌谣就流传于紫阳境内的汉水流域。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以歌宣泄情感,创造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鼓八岔、风俗歌曲等十几种歌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质朴而优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半点虚情假意的作秀。紫阳民歌到底有多少,除了采风辑录的上万首以外,恐怕只有用那首紫阳民歌来说清了:“山歌多来山歌多,山歌就有牛毛多,唱了三天零三夜,还没唱完牛耳朵”。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文艺工作者汲取旧民歌的精华创作出了新民歌,并在此基础上首创了紫阳民歌剧,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使紫阳民歌唱红了陕南。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新的方兴未艾,紫阳打出民歌品牌,不但制作了《紫阳民歌光碟》,还把民歌打造成人文旅游的大餐。“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之誉让紫阳民歌掀起盖头,得到专家的青睐。但紫阳民歌还是只在陕南流行,还是唱给紫阳人自己听的歌。细想想,紫阳民歌其实并不缺乏经典之作,而是缺乏与外界交流、扩散的契机。笔者敢于断言,像《太阳出来似火烧》、《挑水调》、《山歌长,山歌亲》等众多紫阳民歌,无论词、曲都不比刀郎唱响的新疆民歌逊色,只是紫阳民歌没有打造自己的“刀郎”罢了。紫阳民歌要想在全国乐坛震响,须有紫阳的“民歌王”横空出世。那时候,紫阳民歌或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刘全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