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郎朗演绎作品弹出人性 徐静蕾用艺术传达温情

2011年12月07日 15:2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现代世界文明中恰当地定义中国的文化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使命。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昨天举行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49届文化讲坛邀请到了著名学者于丹,联合国亲善大使、著名钢琴家郎朗,著名演员、导演徐静蕾,联合国和平艺术家、“昆曲王子”张军,共论《艺术世界的文化力量》。

  于丹:文化是救赎生命的力量

  “文化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可以不朽,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真正艺术的方式活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世象之中,让我们的心因为文化而拥有一种宁静、柔软、辽阔和永不妥协的梦想。”于丹在演讲中指出,文化可以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面对越来越繁杂的社会,文化可以在焦虑和迷失中来救赎自己的生命。

  在她看来,艺术世界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分享艺术是每个公民的生命权利,这是这个社会上最深刻的民主,其实只要你愿意,你的心能够感动的话,这是零门槛。”而关键则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真的信任我们能够拥有一种艺术化。

  “中国人有自己诸多的方式,比如说我们手里的这一杯茶,一个人在茶里能够感受到什么,中国人的茶往往浸透一片从容,去茶馆喝下午茶大家谈谈公事,晚上的茶大家聊聊生意,中国人过去的那幅对联大家都熟悉,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来就是件俗事,跟柴米油盐一样是家里的事情,我们看看这个中国字,人在草木之间,一杯茶在手,如为山林,如坐草木,一个人被自然重新接纳,而不在水泥丛林,在自己的办公桌里面紧紧地围着,喝茶就喝出了真的意味。喝茶是在我们生活里一段从容的艺术。”

  作为一个琴童的母亲,于丹一直在反思当下的音乐教育有没有让孩子触及到曲子背后的灵魂。 “很多大艺术家都经历过生命的困厄。曲子是一种介质,背后永恒的信念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掌握了这种力量,长大以后也许没有幸运走进维也纳的音乐大厅,但是在职场上会失意的,会失恋的,自己会得病,亲人会远去,就在那个时候他如果能够给自己弹一段曲子,而且能够因为这段曲子获得安顿,那个人在那一刻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用文化的力量能够做一种生命的救赎。”

  于丹最后强调,文化的力量应该是用来“化人”的, “文化的意义在于化而不在于文,把一小角化进自己的血脉,成为血液中的一种基因那也就足够了。”

  郎朗:东方文化成就西方艺术

  郎朗回忆说,他对音乐最初的情结可以追溯到一部经典的卡通片《猫和老鼠》,“我当时不知道李斯特是谁,我父母已经给我买了一架钢琴,我当时看完猫和老鼠在琴面上的追逐,我就在我的小钢琴上开始模仿,再过几个月我妈就给我买了一件小燕尾服,一开始是比较愉悦的体会。 ”

  但真正进入音乐圈后,郎朗才体会到了弹钢琴并没有那么轻松,而他认为东方文化的熏陶对其今天的成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东方文化里面父亲对儿子比较严一点,我爸对我很严厉,而弹琴确实需要很刻苦去练,不管你是谁,就算你是莫扎特也要练。 ”从小崇拜孙悟空的郎朗表示,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培养了他的想像力,“在我演绎钢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想象,把乐曲人性化,变成不一样性格的人物或者是小动物,想象出来的任何物体,帮助理解创造出来的性格,孙悟空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

  在谈到如何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时,郎朗以自己的体会表示,在音乐里面最先要找到的是风格,风格把握得好就成功了一半。 “在演绎作品的时候,首先找到与作曲家之间文化的共通,在这之后把人性弹出来。 ”

  郎朗认为,西方古典音乐难以被更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关键还是在教育。 “我觉得古典音乐比较容易和我们年轻人进行交流的,最重要能打破这样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教育,教育在我们这个系统里面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国内的教育其实做得很好,每个学校都有音乐课,我第一次听舒伯特的小夜曲是在小学的音乐课里面听到的,当时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我们还要更全面来发展,要丰富种类。 ”

  徐静蕾:用艺术传达温暖情怀

  徐静蕾的身份很多,演员、导演、杂志主编、大学老师、博客达人。她说,每一种表达形式都是人生某个阶段自然做出的选择, “文字有文字表达的优势,电影有电影表达的优势,杂志又不一样。 ”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她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怀。

  在谈到当年红极一时的“博客女王”,徐静蕾解释说,当初写博客的动机是想表达一个思想,那就是“我跟大家一样”,“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机会,只要你去努力其实都有可能得到你希望得到的东西。 ”

  尝试做杂志的徐静蕾,又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以前听到大多是一个声音,好象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好象一件事情不是黑的就是白的,通过杂志的这种方式可以从各个角度听到各种声音,世界这么大,本身因为很多方面的不一样,就是有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

  而她最钟爱的电影事业,则见证了她人生的各个阶段,“从一开始我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我认为电影就是一门艺术,商业片、娱乐片就是浮浅的东西,大团圆结局就是浮浅,因为人生有很多无奈,那时候觉得电影就是艺术,后来又发生一个转变,那时候会觉得看电影越来越选那些轻松的,看起来没有那么沉重感觉的片子。 ”

  直到有一天,80岁的奶奶离她而去,让徐静蕾感到人生中有许多无奈是必须面对的,“我们现在怎么办,还不如把更多的温暖和美好传递给大家,让大家看完一部电影感受到温暖,建立在很悲观基础上的乐观。 ”

  人生的转变让徐静蕾感悟到一个艺术工作者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去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怀。

  张军:坚守为昆曲“吹灰尘”

  今年5月,中国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之际,张军也被授予了和平艺术家的称号。对于这段经历,张军表示完全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无穷魅力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园林版《牡丹亭》演出了两三个月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副总干事来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当时邀请他们来看《牡丹亭》,他们说不要看,因为申遗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牡丹亭》看了几百遍了,但最后还是把他们请来了,看完以后他们就傻了,说没想到会有全新的感受,他们当即就表达了一种愿望,希望看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应该有更多的年轻人用当下的方式让它更加鲜活地活下去,所以5月份的时候我就去了教科文组织参加了这样一个任命的仪式。 ”

  谈及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张军把自己比喻成是“吹灰尘”的人。 “创新和传统没有本质上的割裂,就像我们在做园林版《牡丹亭》的时候,谁还能写得过汤显祖呢?作为美学顾问于丹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诲;作为我们的艺术总监谭盾先生用他的音乐来凸显一种在园林里面所发生的为爱可以生可以死的浪漫爱情故事,最终怎么打动你的心;作为我们舞蹈总监黄豆豆,舞蹈的美学和昆曲的美学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些人都是对传统艺术有着一颗无比敬畏的心,最后所凸显的恰恰是昆曲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

  在园林版《牡丹亭》中,谭盾不允许现场用一支麦克风,一开始连张军也觉得不习惯。 “在某一天黄昏我们在试音的时候箫演奏家从对面吹着走上来,开始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那种真实的声音,来自于心灵感动的声音离这个时代太远了,让我们有一种无比的震撼,不用麦克风在今天好象是一个创新,但其实我们只是回到开始出发的地方。 ”

  学了25年的昆曲,张军已经把那清丽的唱词化成了一盅心灵鸡汤。“昆曲200多年前衰落不是一种悲哀,而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我们这代人因为我们的机缘巧合在21世纪还有机会来传承它,反过来倒是昆曲教化了我们,我要做的就是把上面的灰尘吹吹干净,我走到大学里,走到年轻观众当中去,吹开灰尘拨云见日,让他见到昆曲,才发现心里面最最温柔的地方永远在那里,昆曲是最好的点化方式。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