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深圳在全国率先构建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

2011年12月11日 14:3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圳是一座典型人口结构倒挂的城市,在上千万的人口规模中,户籍人口仅占20%左右,外来劳务工占了80%。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圳将构建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满足和实现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利、落实民生净福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建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的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外来青工文化节”、农民工图书馆和文化素质培训等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品牌。

  保障劳务工文化权利,初步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以便能够让自己更加顺利地适应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融入这座城市,是深圳大部分劳务工的愿望。为了帮助外来劳务工实现这个愿望,深圳积极搭建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学历教育三大平台,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深圳推出的帮助农民工实现学历教育的“圆梦计划”,已经累计为662名优秀农民工提供了公益性的大专学历教育学位,为近3000名困难农民工提供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或中等职业教育,受惠职工数十万人次。很多外来劳务工成为人才以后回到内地,都成为企业家或者骨干。

  深圳市文化部门从2006年就推出“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作为公益性文化项目,每年市区财政、市宣传文化基金都会向该工程提供资金资助,负责阵地建设、资源提供和人员培训,市区两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民工服务工程的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

  2009年6月,全国首家“劳务工子女图书馆”落户宝安。深圳目前共拥有劳务工图书馆(室)近100家。在劳务工最集中的宝安区,173个社区已有131个建起了图书馆。如果有空到深圳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去转转,人们会看到,每天都有数万名劳务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并在工作中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

  图书馆只是深圳为广大劳务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侧影。深圳的决策者们认为,劳务工在为特区奉献青春和汗水的同时,拥有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首先体现为可见、可触、可用的文化设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深圳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共有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公共图书馆(室)577个,各级各类文化广场197个,各类博物馆1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精心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外来工业余生活

  伴随着一大批文化设施的崛起,深圳精心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展演、调演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出了文化进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每年开展的各种展演活动超过1万余场(次),已经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局面。

  在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宝安区,以劳务工广泛参与为特点的广场文化成为深圳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仅每年5月固定在宝安区举行的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平均每届组织的文化活动就达约300场(次),参加演出的劳务工近万人(次),参与观众更达上百万人(次)。如今,连续举办七届的文化节已成为百万劳务工每年一度的文化大餐。

  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创设于2005年5月,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等10家单位主办,宝安区委宣传部和宝安区文化局、深圳报业集团等13家单位承办,专为满足全市外来青工的文化需求而设。文化节以深圳数百万外来青工为主体,以丰富青工文化生活、提高青工文化素质为目的,通过一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青工文化活动,努力实现青工享受、参与、创造文化的权利,引导和培育广大外来青工对深圳的家园意识,共建美好和谐深圳。

  在宝安区新安街道兴东社区陈列室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封信。信是赵萍等16名在该社区打工的青年写给社区干部的,信中写道:“本来我们中有3个人打算去别的城市打工,我们没有走的原因是被兴东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所吸引。有了你们的组织,我们对业余文化有了一种追求。对这个热闹的社区,我们已经产生了归属感。”

  宝安区取得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骄人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化先进区”。继宝安之后,南山、罗湖、福田等区也相继获得这项殊荣。如今的深圳,针对劳务工特点举办的法律知识竞赛、百万青工技能擂台赛、“我的打工经历”征文等各种吸引劳务工参与的文化活动接二连三,政府、企业纷纷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鼓励广大劳务工大胆展示才艺。

  扶持发展“打工文学”,创造新文化样式

  深圳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也体现在广大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扶持发展打工文学,创造了打工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样式。

  从1984年开始,深圳的《特区文学》杂志陆续推出一些反映劳务工生活的作品。1988年,宝安的《大鹏湾》杂志明确提出以反映打工者生活为己任,成为全国第一份为打工者创办的文学期刊,打工文学从此起航。1990年,打工妹安子通过抒写打工经历一夜成名。“安子现象”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打工青年走上文化创作道路。2001年起,一群青年作家自发聚集在新安街道31区进行文学创作,逐步形成“31区作家群”。

  不仅仅是31区,龙华街道、福永街道也成为打工作者寻梦的聚集地。粗略统计表明,龙华的文学骨干中,加入县区级作协的有57人,加入市级作协的有38人,加入省作协的有12人,加入中国作协的有2人。

  2008年7月27日,由宝安区文联和宝安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打工文学》创刊号出刊,《打工文学》周刊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外来劳务工的欢迎和喜爱。截至2011年11月22日,《打工文学》周刊已出刊163期。

  打工文学在深圳市文联的具体指导下,已成为了宝安乃至深圳的文化名片。培育了一批作者,发表了不少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和谐劳务关系,保障劳务工充分享受文化权利,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易运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