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电影《钱学森》:发射试验场景实景、实地拍摄

2011年12月12日 08:33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影《钱学森》剧照

  场景:美国五角大楼,海军次长金贝尔办公室

  时间:1950年8月21日

  事件:钱学森辞掉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工作,面见金贝尔,要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这是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由总装备部、西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故事影片《钱学森》的开头一幕。自此开始,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向人们讲述了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可以说,这不仅是钱老个人的经历,也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历程。”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对电影《钱学森》主创人员进行专访时,总装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电影《钱学森》制片人刘翔如是说。

  “这是钱学森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翻开5万余字的《钱学森》电影文学剧本,一个个感人场景浮现在眼前。电影讲述了钱学森从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迫害开始,到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

  《钱学森》的剧本创作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第一稿完成于2010年8月。这期间,创作人员阅读了大量有关钱学森的文字史料;采访了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儿子钱永刚,以及他的同事、学生、身边工作人员等100多人,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关于钱老的故事太多了,要想把他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难上加难。我们经过反复斟酌,确定的主题主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钱学森的伟大之处。”总装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钱学森》编剧陈怀国告诉记者。

  “了解的越多,我们就越感动。”总装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钱学森》编剧陶纯感慨道,“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要创作的是钱学森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电影中有两个色彩鲜明的对比: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得非常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他家里的社交聚会,美国军、政、商及科技界人士均为座上常客;回国之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二致,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样的色彩在钱学森上万幅的老照片里有着鲜明的反映,这也是创作中的一个灵感。”陈怀国感叹道,“有这么好的事业,这么好的家庭和科研、生活条件,你说他回国受这个苦干什么?这不是爱国是什么?”

  “我看到的,是一个圣洁的灵魂”

  “现在,电影已经拍完即将上映,可钱老的形象却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陶纯告诉记者,“许多年来,人们都知道钱学森是大科学家,知道他对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却鲜有人知道他为人清廉、作风正派、淡泊名利的故事。”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一辆吉普车在颠簸中行进,这里离敦煌莫高窟很近,但年届七旬的钱学森又一次打消了去敦煌的念头。

  这一幕源自钱老一个真实的故事。陶纯忘不了那年秋天,在钱学森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里,90岁高龄的钱老夫人蒋英教授的讲述——钱学森年轻时喜欢绘画,敦煌美丽绝伦的壁画是他早就向往的,他很想去一睹为快。自从参与导弹研制,到他退出一线,20多年的时间里,他无数次到大西北的导弹试验基地,可他却没有去过一次敦煌。

  “我们不解,问为什么呢,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敦煌很近,抽空去看看,并不费什么劲啊。蒋英教授是这样回答我们的:‘钱学森刚回国的时候,他的父亲送他的第一本画册就是敦煌壁画的影印本。一是钱学森太忙,但还有一个原因,我问过他,他说,我怎么好意思利用工作便利,去游山玩水?同志们会怎么想?结果呢,一直到去世,他都没去过敦煌。’”陶纯回忆道。

  “一桩桩小事,彰显出钱老高尚的内心世界。别人看到的,是一个形象高大的钱学森,我看到的,是一个圣洁的灵魂——安静、明亮、淡然、无私、坦荡、纯粹。”陶纯动情地说。

  除了钱学森的人格魅力,电影中反映最多的要算他的科学精神了,“一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二是实事求是,三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陈怀国告诉记者。

  整个电影中,对钱学森打击最大的应该算是东风二号试验失败的那次。剧本中这样写道,“钱学森凝重的目光从手表上移开,一声不易察觉的轻轻叹息,微微闭上眼睛,两滴泪从眼角滚落而出……”

  “这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典型例子,但这个责任不是钱老。限于当时的条件,很多基础设备都不完善,几乎没有经过地面试验就去发射,能不失败吗?所以从东二失败后我国就反过头来建设大量的地面设备,这都是在钱学森带领下进行的。这些情节在电影里面都有反映。”陈怀国说。

  “拍摄《钱学森》,就是对我们的一次精神洗礼”

  电影拍摄前,出品方之一的西部电影集团做了一次市场调查,在大小影院中发放了2000多份问卷,内容包括观众最想在《钱学森》电影中看到什么,以及片名的征集等等,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钱学森是谁,干什么的。有些孩子竟然问调查人员,钱学森会武功吗?在片名的征集中,很多人都选了《让导弹飞》这个片名,令人啼笑皆非。我们觉得支持民族的精神还是需要这样的主旋律电影,而不能光靠小题材的商业片。”刘翔感慨道。

  得知电影即将开拍,钱老生前曾工作过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协等单位纷纷表示要参与拍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电影拍摄动员会上,中心领导动员道:“协助拍摄《钱学森》电影,就是对我们的一次精神洗礼,是再一次学习钱老精神的实践活动,全体官兵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拍摄电影的任务完成好!”

  戈壁滩上“风吹石头跑”,摄制组带的大鼓风机几乎用不上,狂风裹携着漫天黄沙,盒饭一打开立马就落上一层沙子。4月的戈壁滩上拍摄夜景,寒气刺骨,剧情要求只能身着单薄的军衣,大家冻得上牙嗑下牙。在基地拍摄的时候,一阵沙尘暴袭来,几米内都看不清路。为模拟当年修铁路建机场、导弹试验发射的场景,几百名基地官兵、院校学员每日里在沙窝里摸爬滚打,个个灰头土脸,但大家仍然士气高昂,整齐肃然。

  “这实际上也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温,当年钱老带领着科技人员正是在更加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功绩。导演张建亚曾对我动情地讲,‘拍这么多年电影,这是官兵配合最好的一次。官兵说,那是因为钱学森精神鼓舞着他们!’”刘翔回忆道。

  据了解,电影中所有发射试验场景都是实景、实地拍摄,真实再现了钱学森的那个年代。东方红发射架、卫星发射地下控制中心,都按照当年的原景原样拍摄;导弹加注燃料场景中的官兵由现在的加注兵饰演,几乎所有的群众演员都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官兵和技术人员;为拍摄更加真实,剧组还一比一做了两枚东风导弹模型,27米多长,6层楼高。

  “电影剪出的第一版有4个小时,观看样片时,大家被钱老的传奇人生和演员的投入表演感动地数次落泪。一部电影标准时间是1小时45分钟,没有办法只能剪切,但是哪一个情节也舍不得去掉。”刘翔说,“如果说这部电影有遗憾的话,那就是限于片长,很多情节没办法一一展现。”

  “创作《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希望观众也能够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哪怕1万人中只有10个青少年因为这部电影而立志要做钱老这样的人,电影就是成功的。”采访结束时,陈怀国如是说。(记者 张强 实习生 王利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