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韩少功“归隐山林”不排斥新事物 亲自打理微博

2011年12月12日 15:59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韩少功若有所思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 葩 通讯员 张 佩 图\李英挺

  编者按:“韩少功文学写作与当代思想研讨会”在海南省文联、《天涯》杂志社以及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三方协作之下,于2011年12月7-8日在海口举行。来自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和我国北京、上海、湖南、河南、海南、台湾地区的学者、批评家参加了此次盛会。众多学者围绕着“大陆思想变迁与韩少功的文学创作”、“韩少功的文学与当代文化政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进入冬季的海口虽然有些寒意,但空气中依然透出一股清新迷人的气息。酝酿多时的“韩少功文学写作与当代思想研讨会”如期在海口举行。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批评家,带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思想的短兵相接,文学观与价值观的强烈冲突与融合,让人洞见眼下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思想的敏锐,也看到了中国知识界的一些迷茫与徘徊。

  多向度的韩少功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复生教授对召开会议的目的作了说明,他说,我们想利用韩少功的文学研讨会好好的清理一下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重大的关键性的问题,即,当代文学是什么东西?当代文学还能干什么?他认为韩少功是真正的具有当代文学精神的文学家,他的小说不断地生产着我们关于当下的新的理解,而且不断地打开一个我们重新理解未来的通道。

  刘复生说,当代文学的当代性就在于它有深刻的政治性的视野。当然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原初意义上的政治,是孔子与柏拉图意义上的政治,不是当今庸俗化了的所谓政治。“政者,正也”,它意味着对一种好生活的追求,对于未来的更合理、更美好、更公正的生活的追求,文学正是它的内在构成部分。当然,在韩少功这里,他的思想视野和能力,并不是文学之外的一个东西,而是文学的内在的组成部分,是他文学叙述不绝的动力,甚至是他的叙述策略和技术。

  2005年以后的韩少功既是文体的试验也回归现实主义的写作。对此,海南作家清秋子说,韩少功作为一种现象,是复杂的、宏大的,任何对他评价都有可能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韩少功。他的创作,在不同时代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均与当时的思想主潮紧紧相扣。他说,韩少功是中国知识分子30年来不断进行思想探索的一个代表,从“反思文学”到“先锋派”,从《百年孤独》的传入到新世纪知识分子的分化,在他那里都有反映。他的最高文学成就,当属《马桥词典》,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也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它是过去时代真相的一个浓缩,读之令人心灵震撼。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少功的思想出现了徘徊,也许是对有些问题没想清楚,因而未能再产生像《马桥词典》那样深刻的作品。对此,相信不少人都抱着热切的期待。

  富有意味的是,一直坐在研讨会上的韩少功,一言不发地倾听大家对他的种种评说。韩少功笑称,此次研讨会“醉翁之意不在酒,研讨之意不在韩”。他请各位学者拿自己当靶子,把看家本领各种武器都使出来,通过研讨最终落脚到辨析文学当代思潮和中国当代思想上,这才是最高标准。

  与会者们认为:从韩少功的具体作品,到其不断试验改变创作方式的原因、目的与动力到他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理想的根源,总与其思想倾向丝丝相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何吉贤认为,韩少功是一位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作家,一位主要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当代思想讨论的“公共知识分子”,在韩少功的世界中,文学与思想相互滋养,文学因而深刻,思想为此而丰润,文学的边界被拓宽,思想的形式被超越。

  外国学者眼中的韩少功

  作为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思想者韩少功,以其名字命名的国际性研讨会,自然会吸引来自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来自法国的安妮·居里安女士,既是韩少功作品的阅读者、翻译者,也是其作品的研究者,她分别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探讨韩少功作品的疑惑状态、诗意弥漫等两大特点,并提出一个比较参照系,将韩少功的《女女女》、《谋杀》、《归去来》等,与马尔提尼作家Edouard Glissant、台湾作家舞鹤的作品相比较,并详细分析了《马桥词典》和瑞士作家C.F.Ramuz的《两封信》,让与会者感受到外国学者研究的视角和独到的方式。

  安妮·居里安发现韩少功写作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在《马桥词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一方面常常给一个字或者词多层的含义,包括方言的丰富含义,另一方面又使用中国汉字语言的特征来构思整个长篇小说的结构,语言几乎成为小说的最重要主人公。正是这种现象让其写作方式呈现出一半小说一半散文的叙述状态,也让其情节的进展虚实交插,在给人明显的疑惑感的同时也直接地感受到其中满满的诗意。安妮·居里安引用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作品《惶然录》(韩少功译)中的一句话:“既然我们不能将美从生活中提纯,那就至少试一试从生活中提纯无能,从无能中提纯美”,安妮·居里安的意思是,韩少功的艺术思想无疑地提纯了美。

  白池云女士来自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她也是韩少功作品的韩语译者,她的着力点同样是韩少功作品的语言问题,但其想要找寻的是语言之外的语言。她以《爸爸爸》为文本对韩少功作品的晦涩性、试验性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试图完美地展示出造成如此特性的缘由,找到形式上的难解性的产生原因。她认为,这些根由都与作者在“文革”时的各种人生体验和“寻根”计划隐含的困惑密切相关。在《文学的“根”》中,韩少功主张要用“现代观念的热能”重铸“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的民族自我”。而“现代”与“寻根”看起来是互相背离的,这就让他的早期小说中的人物经常显示出自我的分裂或否定与肯定的纠缠。

  作为韩少功作品在日本的介绍人,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千野拓政教授,对韩少功作品的喜爱以及深厚的研究功底,让与会者感受到韩少功作品在日本的传播程度。千野拓政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了他阅读韩少功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而这个困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某种难题有关系。

  千野拓政提出,喜欢韩少功作品的原因是其中蕴含中国文化更为深层的东西,但他对韩少功的这种试验性的写作能挖掘到何种程度表示了自己的忧虑。此外,他提到韩少功写实性的传统写作方式如《报告政府》、《山南水北》、《怒目金刚》等,他的写作是单纯的中国人的悲剧呢?还是同样也是日本人的悲剧?是中国人的问题还是整个人类的问题?千野拓政先生新颖的解读方式,全新的阅读视角,对整个当下中国文学的创作方式以及解读的可能性都有所拓展,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探讨的可能性,独具一格。

  不断突围的韩少功

  韩少功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于他是一个重要作家,也不只是在于他创作文体的变化,更多是在于他总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与同代人,对流行性的观念进行批判与“突围”,而他正是在这样的突围中走在时代思潮与文学思潮的最前沿,引领一代风气之先。《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李云雷先生对韩少功的“突围”作出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找到他之所以不断实现“突围”的原因是在于他的思想与思想方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个分析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韩少功的作品,也有助于我们走近韩少功的思想。

  清华大学中文系旷新年教授对韩少功的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作了一个整体性的论述,他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与“伤痕文学”;1985年文学的转向———《文学的“根”》和《爸爸爸》的轰动文坛,即寻根文学时期;1996年,《马桥词典》再次震动文坛,以富于形式意味和引起文体上的争论成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