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昆明百年老字号笔庄面临传承危机

2011年12月13日 1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昆明百年老字号笔庄面临传承危机
桂焕兰正在修剪毛笔。 赵静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昆明12月13日电 (顾一航)“没有其他人了,只有这个笔庄,只有我了。”桂焕兰摩挲着手上的毛笔,言语间有不难察觉的悲伤。在昆明,最后一家手工毛笔笔庄隐没在闹市区背后的一条小巷子里。而83岁的桂焕兰,也成了最后一位能完成全道工序手制毛笔的制笔人。

  “张学成毛笔庄者,创自清光、宣年间,属南派赣系,与吴兴“湖笔”同一祖源。自曾祖开基,绵延至今,几近百年。民国初,避兵乱,祖父西迁入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昆颇有名气。”刚踏进这间位于昆明大观商业背后西安巷的小店,就看到墙上用相框裱起的笔庄历史,桂焕兰指着它对记者说,“我们笔庄,已经100多年啦。”

  作为张家媳妇儿,桂焕兰已来到昆明60多年,其夫张民杰正是笔庄庄主张学成的曾孙,手工制作毛笔的第四代传人。“我到昆明64年,也就做了毛笔64年”,桂焕兰说。正是因为张家、桂家同是江西的做笔世家,桂焕兰和张民杰才自幼被订了娃娃亲,嫁入张家,入滇做笔。而今,张民杰已告病还乡回到江西,只有桂焕兰依旧守着笔庄,留在昆明。

  店铺的一角,柜子里大大小小的青花瓷罐装着不同型号的毛笔。“毛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这些我都能做。张学成笔庄最出名的就是东坡鸡颖,写惯了的老主顾非我们的笔不可。”桂焕兰拿起一支小楷笔,一边修剪笔锋一边给我们讲起做笔的故事。

  “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备“四德”,即“尖、齐、圆、健”。做笔不是变把戏,四大工序、108道小工序都马虎不得。首先是选料,狼毫要东北冬天黄鼠狼的尾须,羊毫要江浙一带的羊毛,笔杆可以从西山区墨雨龙潭选上好的竹子。”桂焕兰说,“做笔先是‘水盆’:在水里梳理毛须,只能用冷水,并且脱脂;然后是‘干作’:做笔杆,装笔头;而后是‘整笔’,修剪分叉笔毛;最后是‘刻字’,在笔杆上镌刻下笔的类型和出处。”

  “按照工序,笔庄现在每月能出400只毛笔,而且每天必须工作8小时。”当记者问起,有没有工人或学徒一起做笔时,桂焕兰说:“做笔就只有我了,大儿子会来帮忙刻字。”一个经历百年风雨飘摇的笔庄,如今仅靠两三人维持,桂焕兰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做笔这门手艺,怕是要断了。”

  桂焕兰说:“做笔不比其他,除了要从小学起,还要有天分。”老人家6个子女中,也只有大儿子张瑛学了一些,也未得精髓。“孙子张维很有天分,7岁时就写了这块招牌。”桂焕兰指着门口的竖幅招牌对记者说,“可是时代变了,不能只靠做笔为生。子女、子孙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对我来说,守着这店也只能是勉强维持生活。”

  曾在上世纪30年代红透昆明的张学成毛笔字缘何没落至此,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营惨淡。“听老公公说,1938年到1945年间是笔庄的鼎盛时期,省政府办公都用我们家的笔。那时候,张家一支小楷笔的价钱可以买两斤肉。如今,平均下来每支笔也就是18、20块,只能抵得半斤肉咯。”除了利润低,资金周转难、销量差也是笔庄面临的问题。“现在一月就卖个300支,大多都是熟客。而且时代变了,连我这做笔人都用圆珠笔写字,还有多少人用毛笔呢。”

  手工造笔也一直是毛笔制作的传统方式,喜爱书法、国画的人大多都选用手制毛笔,并有自己钟爱的笔庄。在张学成笔庄的墙壁上,就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法字画作品,楷书、草书、国画应有尽有。“这是都是老主顾赠送的,”桂焕兰说。记者还在一幅书法作品的落款处看到了这样的题词:“学成长锋笔,东坡长短句。有如云中漫步,何其快意。”

  而今,让人“何其快意”的学成笔或许就此失传。“老伴已经回江西养老了,如果一天这店不在了,我也就回去了。”桂焕兰拿起一支笔,摩挲着笔上“张学成毛笔庄”的刻字,“这笔庄、这笔,怕是要消失了。”(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