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作为作家,他是有局限的”——郭敬明对韩寒的批评,比韩寒对郭敬明的调侃,更有建设性。
韩寒和郭敬明在现实中只碰过一次面,然而在媒体上两人却越走越近。韩寒出书接受采访,记者必然要问到郭敬明的话题,郭敬明出书,自然也少不了要谈谈韩寒。前两天,郭敬明新书出版,在谈到韩寒时,说了下面一番话,“韩寒小说写得好不好我就不说了,但他笔下没有可以让人记得住名字的人物”,“作为作家,他是有局限的。”
笔下没有可以让人记得住名字的人物,可以理解成,韩寒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失败的,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谁都看得出,这是一种委婉的批评。和郭敬明以往对韩寒泛泛的评论相比,这次郭敬明表现出其犀利的一面,他认为自己和韩寒都是“非典型作家”,“符号、形象都优先于作家的身份”,其实是挺准确的观察和判断。
每位作家都有局限性,这是躲避不了的宿命。对于韩寒的局限,许知远在一篇名为《庸众的胜利》的文章里,有过尖锐的评价,“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但许知远的文章,批评的矛头对准的并非韩寒,而是他背后站立的面孔模糊的人群,或者说,许批评的不是韩寒的局限,而是时代与社会的局限。
韩寒与郭敬明时常被捆绑在一起,印刷在版面上向读者兜售,皆因他们两个都是“美妙的消费品”,公众消费韩寒通过博客传递出的以浅显见深刻的思想,也消费郭敬明通过小说塑造的虚假奢华,这和一个人或嗜辣或喜欢甜品没有什么不同。在流行混搭和重口味的时代,韩寒与郭敬明这对“辣甜组合”,在话题制造上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这两位也乐得顺水推舟,时常说出很容易就能成为标题的“语录”。
韩寒和郭敬明分别走到今天的位置,这里面有个人努力的成分,但更多是外在因素的推动,他们的走红是机缘使然,而如今成为跨界的话题人物,则显得很“无辜”——众多无形之手,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向上推动着他们。他们是这个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韩寒是焦躁、不安群体情绪的一个出口,郭敬明则是物质与现实主义者的标签,他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各有逃离与挣扎,但始终不能摆脱同为一体的命运。
在符号作用的遮蔽下,偶像人物的局限非但不再是一种“局限”,而会被当成一种“优点”被无限放大,因此韩寒才会有“当代鲁迅”的称谓,郭敬明也有“抄也抄得好”的美誉。在某种观点或利益倾向的推动下,符号人物的优点会得到狂欢式的宣扬,而缺点却会被沉默以对,当符号人物的工具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易碎性的危险也在加大,因此,外界只会让符号人物浮萍般漂于水面之上,而想要突破局限,更多来自于当事人内心的自省和对批评的接纳。
从这点看,郭敬明对韩寒的批评,比韩寒对郭敬明的调侃,更有建设性。
□星河(北京 媒体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