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传统戏曲借力小剧场寻求“新变” 创作不容乐观

2011年12月19日 21:43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传统戏曲遭遇现代小剧场

  即将过去的2011年,可以说是中国小剧场戏剧创演最为活跃、最为集中的一年。尤其是6月以来,京沪两地举办了三场较大规模的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即全国戏剧文化奖·首届小剧场优秀戏剧演出季、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和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共推出109台小剧场剧目,累计演出255场。而据北京市剧协统计,从去年到现在,北京共有460多台小剧场戏剧演出。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中,小剧场戏曲的演出剧目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美学效果,还是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格外关注。

  戏曲与小剧场结缘始于2000年北京京剧院推出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此后该院又相继推出了小剧场京剧《阎惜姣》《玉簪记》《浮生六记》《昭王渡》。其他一些戏曲院团也纷纷推出各剧种的戏曲小剧场演出,像北方昆剧院的小剧场昆曲《陶然情》、上海昆剧院的小剧场昆曲《伤逝》,中国戏曲学院的小剧场戏曲《还魂三叠》、上海戏剧学院的小剧场京剧《马蹄声碎》等。当传统遭遇现代,当古典艺术与现代剧场空间结合,戏曲会发生哪些变化,青年观众能否接受这些新变化,小剧场戏曲创作的前景如何。在日前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北京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小剧场戏剧的创新与发展——2011年小剧场戏剧国际高峰论坛”上,戏剧界的专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传统戏曲借力小剧场寻求“新变”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艺术积淀和不断地丰富、美化,在表演形式、唱腔念白、音乐曲调、舞美呈现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然而,这些程式并不是固化的,它的形态也并非一成不变。一代又一代的戏曲大师正是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形成一个又一个流派。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侗以京剧为例提出,小剧场京剧必须从形式到内容体现高度的创新精神与实验性,以小剧场的自由、开放为京剧注入新的活力。以《马前泼水》为例,该剧在剧本结构和舞台表现形式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不再遵循传统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铺排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命运,而是以朱买臣和前妻崔氏的心理变化轨迹为基本脉络,凸显人物的情感意象,使故事在不同时空中穿越转换,揭示人物情感变化,于是朱买臣休妻的故事便有了新的解读。

  就目前的创作来看,小剧场戏曲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放在小剧场里进行演出,增强互动,如《马前泼水》《浮生六记》等;二是用小剧场的形式,打造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演出样式。不注重故事本身,而是重在沟通精神,提纯传统。如《还魂三叠》便将传统剧目、人物、表演手段,掰开揉碎,杜丽娘、李慧娘、阎惜娇三个女性的命运,同越剧、昆腔吟唱、京剧三个剧种和埙、琵琶、古筝三种主乐器联系在一起,以扇子、水袖、手绢为三个表演支点,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展现古今生死,演绎灵魂的碰撞。该剧的编剧,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颜全毅认为,虽然舞台的外表是现代的,但表演却是对传统的提纯和放大。

  小剧场戏曲架起了年轻人

  与戏曲之间的桥梁

  从演出本身来看,参与小剧场戏曲创演的演职人员都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浮生六记》的主创和主演全部是年轻人,而且都是第一次担纲独立创作任务,可谓“青春版”《浮生六记》。而为了让青年戏曲人才尽快成长,北京京剧院更是调动一切力量和手段,如聘请老艺术家担纲该剧创作的艺术指导,努力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生产提供便利,使他们能迅速成长为京剧艺术的接班人。青年戏曲人才的加入也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艺术思维活跃,在传承文化血脉、弘扬戏曲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更倾向于用更新颖的、现代的方式发掘戏曲的艺术魅力,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美学视角。北京京剧院青年编剧白爱莲就在《浮生六记》中充分开掘了游戏性、写意性元素,在对古典精神的探寻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视角。

  戏曲与小剧场的结合,也让很多从未走进剧场欣赏戏曲的青年观众喜爱上了这一传统艺术。《马前泼水》曾在北大、清华等高校巡演,深受高校学子欢迎;《还魂三叠》参加各类小剧场戏剧展演时,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情追捧;《陶然情》对爱情的表达和理解,充满激情和本真的表演,婉转优美的昆曲唱腔,感染着许多青年观众。小剧场戏曲为传统戏曲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孕育着希望和未来,在年轻人与戏曲之间搭建起一座艺术的桥梁。

  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境况不容乐观

  与小剧场话剧创演喧嚣、繁荣的景象相比,小剧场戏曲可谓默默无声、埋头苦干。小剧场戏曲创作艰难,瓶颈还在剧本创作。谈及原因,刘侗以京剧为例,认为:首先,小剧场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创作难度很大;其次,投入、制作成本较高,比如音乐方面要有乐队,服装方面必须讲究,舞台呈现上要求风格和表演统一等;再次,市场开发难度大,演出场次有限,市场回报远远比不上话剧的回报;最后,从事具体创作的从业人员,更多的是以一种奉献精神在支撑,收入微薄。北京剧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认为,小剧场戏曲演出应该常态化,多尝试一些新的形式、方法,培养和吸引更多热爱这门艺术的观众。小剧场打下了北京演艺市场的根基,是培养戏剧观众和孵化戏剧人才的基础,小剧场戏曲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

  毋庸置疑,小剧场戏曲的演出带来了戏曲观演关系的变化,近距离的演出和观赏,对戏曲的表演、唱腔、舞美等的要求更加严格,每一个细节都不容疏漏。这极大地考验了演员的艺术功力和舞台表现力。此外,虚拟化、写意化、程式化这些戏曲的美学原则和特性,也在这个小空间中得到放大、凸显。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认为,小剧场戏曲应该在传承戏曲精神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有所作为,要遵循戏曲创作的艺术规律,为戏曲注入文学性和审美性,不能在一味的创新中丢掉自己的本体特性。此外,针对不同剧种的实际,小剧场戏曲既要注重差异性,考虑到各个剧种的风格韵味、美学特色,又要找到适当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小剧场自由、开放的空间,这样才能为更多戏曲进入小剧场演出探索一条积极而稳妥的艺术之路。 (余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