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小剧场戏曲如何突围?

2011年12月19日 22: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小剧场戏曲如何突围?

  记者 张成  

  2000年,北京京剧院推出的小剧场戏曲《马前泼水》 ,发出了戏曲小剧场化的第一声。随后,北京京剧院又创排了《浮生六记》 《阎惜娇》等代表性的小剧场剧目。10年来,昆曲、豫剧、二人台等多种戏曲形式都不同程度地敞开胸怀,拥抱小剧场。然而,相较于红火发展的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戏曲多少显得有些冷清。有人说,其实小剧场戏剧的根应该追溯到京剧。那个年代,人们看戏都是在小剧场看的。然而,今天的小剧场戏曲不得不把过去的辉煌“清零” ,重新探索适合小剧场的戏曲样式、题材,寻找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兴奋点,把握市场的规律,以期重塑昔日的辉煌。

  小剧场戏曲的前行远不如小剧场话剧来得轻松。同是小剧场艺术,小剧场话剧“轻装上阵” ,直面都市白领、“小资”消费群体,“没心没肺”的搞笑就足能赚得盆钵满盈。事实上,小剧场话剧的确火爆,从1982年《绝对信号》打响头炮开始,至今已有400多部原创剧目面世。此数目绝非小剧场戏曲可比。相较于舶来品话剧,戏曲的小剧场化自是承担着太多的“包袱” 。戏曲的小剧场化的首要阻力便是来自戏曲工作者内部的分歧。就拿昆曲来说,著名学者温大勇先生便觉得是否要做小剧场昆曲的现代戏还值得商榷。就邻国日本来说,其能剧并不要求现代化,就是保持原汁原味。这已然成为一个可以参照的文化样本。可以说,意识上的对立便成为戏曲小剧场化的内部阻力。其次,小剧场戏曲究竟该怎样走,对任何一位戏曲工作者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话剧有着完整的西方范本可以借鉴、平移,但戏曲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怎么在小剧场里实现其艺术效果,谁心里也没有谱。没有了水袖的小剧场版昆曲,还能叫昆曲吗?昆曲的本体构成因为小剧场的演出形态导致的嬗变,这究竟是保护、发展了昆曲还是解构了昆曲,已然成为部分小剧场戏曲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首要艺术命题。再次,小剧场戏曲的投入相对来说还稍高,创排一个项目至少需要四五十万元人民币。更让戏曲工作者头疼的是,小剧场戏曲的市场开发难度相当大,一部小剧场话剧一般来说,一轮最少也能演10场左右。可是,小剧场戏曲因为受众面窄、受众人数少,又无法与青年观众有效地对接,能演上四五场就相当不错了,尽管相较于过去的演出形式已经大大降低了成本,但市场回报仍不容乐观。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小剧场戏曲的探索还是出现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比如实验戏曲《还魂三叠》 ,紧扣“三”这一主题,构建了一种内部互为镜像的对照结构,把经典剧目中的杜丽娘、李慧娘、阎惜娇三个人的故事以“后结构主义”的手法置于一种写意的艺术规范中,这还是小剧场戏曲中的首创,也是古老的戏曲艺术面对后现代语境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昆曲《陶然亭》则大胆选用现代题材,加强了与当代人的情感联系,既获得了口碑,又获取了票房。昆曲《伤逝》在小剧场的演出使得观众获得了与昆曲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剧中的角色,也饱受好评……这些都是小剧场戏曲的有益尝试。

  总之,戏曲的小剧场化也许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拥抱,还是逃避,已不再是个问题。获得观众的喜欢,才是硬道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