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上各种各样的德育课,一上十年,如果你不幸考上了大学,还得再接再厉。顾名思义,这门课的宗旨在于培养既有才能又有品德的莘莘学子,如此一来,举国都是思想家、政治家,尽管我们土地辽阔,但13亿人口俱被武装之后,960万平方公里之上的思想密度恐怕会让其他国家的人汗颜。德、智、体、美、劳中,思想政治应该是归入德育的,但对于德育这件事,思想政治课的老师不急,倒是语文老师比较急。惹得一些高校学者,小学老师,以及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对语文教材中德育教条化表示不满。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编写,屡遭批评。近日,《收获》杂志编审,作家叶开将矛头指向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叶开认为,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让课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在所谓德育的放大镜下,一些名家名作被莫名其妙地删改,例如:巴金在《鸟的天堂》写道:清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在教材中,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明亮”是客观叙述,“光明”则带入了主观色彩,准确的描述为何要改成模糊的印象,我实在搞不懂。
改个字词什么的,还是小事。有的教材编写者估计是写小说的出身,深谙无中生有、借鸡生蛋的本事。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课有一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大意是说爱迪生七岁时,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了阑尾炎手术。但爱迪生生于1847年,而人类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出现在1886年,在爱迪生七岁时,是不可能出现阑尾炎手术的。而大家对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该故事的编造者显然是希望借此来告诉天真的小朋友们要诚实,不应该撒谎。可是你用撒谎的方式来教育别人诚实,不觉得荒唐可笑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语文教育本应该是让学生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感,但是在一些教材编写者的随意删改和编造之下,语感尽失。翻开一些语文教材,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怎么树立正确而崇高的思想,然后在课堂上要求你说出文章中那些作者也未必明了的所谓中心思想。可坦白地说,这些课文并没有教会我崇高,而且,崇高这东西跟认不认得字,认得几个字无关。在佛山小悦悦事件中,挺身而出的恰恰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拾荒老人,而漠然走过者应该有不少受过“光明”的语文教材的熏陶吧?
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言:“在课堂里或所谓的知识殿堂里只是告诉学生社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子的,而不应该是说教,或者告诉学生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教材亦当如是。“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这是民国十一年一本线装小学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并配有猫捉老鼠、小狗看门的生动插图。有人这样评论道: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说得多好,还语文教材一个明白干净,如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