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的鬼谷子、孙膑和庞涓
作者:苗得雨
山东苍山县向城镇谭梁子村,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民歌手谭清元,早年唱的一首民歌《云蒙山小调:王禅修仙在云蒙山》,当他听了《沂蒙山小调》后说:“那是个老调,就是这个唱王禅修仙的调。”专家经研究后,认为是《沂》的原型之一,曲调大体一致,也都是四分之三拍和A调,差别在于一个是整理加工后状态,一个是加工前的原生态。王禅就是鬼谷子,他和弟弟王鳌在蒙山(云蒙山就是蒙山)一个叫鬼谷洞的地方修仙,鬼谷子是王禅的称号,教的徒弟是孙膑、庞涓。歌词这样唱:“太阳那个出来哎红满天,抬头那个望见哎云蒙山;云蒙那个山上哎水帘洞,水帘那个洞里哎出神仙;要问那个神仙哎名和姓,王氏那老祖哎坐里边;不想那个做官哎在官府,修仙那个来到哎东蒙山;王禅那个修仙哎收徒弟,收了那个孙膑哎和庞涓;三韬那个六略哎教孙膑,刀枪那个剑戟哎传庞涓;修仙那个修了哎三年整,大人那个小孩哎把话传;都说那个王鳌是个鬼,小孩那个哭了哎把王鳌唤;王鳌那个听了哎心生气,背上那个经卷哎下了山。”
近读一文《鬼谷迷踪》,说经过对一些资料的考证,觉得鬼谷子教孙膑、庞涓不可能,“鬼谷子非孙膑、庞涓之师”,一是他们年龄相仿;二是鬼谷子的《鬼谷子》又叫《捭阖论》,没什么战略战术上的大道道,而《孙膑兵法》却不同:“据推算,鬼谷子与孙、庞年龄相仿,难以总结出高深的权谋理论传授二人;其三,《孙膑兵法》对战争理论、攻守战法、地势阵势、兵器将士等作了精深而科学的阐述,而《鬼谷子》(即《捭阖论》)却无一句明确讲述用兵之法的论述。”
以笔者不才所见,年龄相仿,成为师徒,没有什么不可能。倒是岁数差大了,差到了人生寿限之外,反而不可能。我小时上私塾,前一个老师三四十岁,后一个老师五六十岁;上小学时,有几个老师仅比年龄大些的同学大几岁;当今一些年轻的教授,比他们的学生也大不了多少。实际生活中,学生比老师大的情况,也有。我们当年给识字班大姐当小先生,“大姐”们都比我们大。写作中这情况更不少。多年来,一些报刊与我密切联系的编辑老师,几乎多是青年“识字班”。各种事业中的师徒关系,情况也大致相同。
老师教了学生,学生经过自己的加深思考,尤其是经过实践,有了发展与创新,超过了老师,这是一种常见现象。俗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孙膑武艺高强,不但不能说明鬼谷子不可能是他的老师,相反更说明鬼谷子这个老师教得好。孙膑还是那个“孙子”老军事家孙武(说“孙子”也常指这一位)的后代,还有世传的影响;他师从鬼谷子出徒后,又多次带兵打仗,有经验,经验总结了就是学问,这个学生比鬼谷子那个老师武艺高强,道道多,完全可能。说到当代,这种事例不少见。如粟裕对孟良崮战役的决断,连毛主席都说“没有想到”,恰证明了粟是毛主席教导(军事思想的教导)出来的好指挥员。
鬼谷子的《捭阖论》,从题目上看,是讲的一个侧面问题,不是系统地讲兵法。如同老“孙子”的《三十六计》,是专从“计”的角度讲的。“计”中有“捭阖”,“捭阖论”可以说也是讲“计”的。书若写得好,同样是一部大书。而作为学生孙膑的书,应当说,也有老师的份,有老师的道业在里边。不能先说互相无关,又来比较高低上下。
民歌中讲王禅兄弟俩修仙来到蒙山,带有经卷,是修仙的读本,还是教徒弟的课本?修了三年,是艺术中的数字,属于一个较多的数。按道家说法,男的修仙成功叫真人,女的修仙成功叫元君。当年孟良崮战役前线指挥部,在沂南艾山老君洞,传说是泰山老母(即碧霞元君)曾想在此修仙,发现不够一百个山头,才去的泰山(其实一个山头坐屁股下了,没发现)。王禅收徒弟孙膑、庞涓,教的三韬六略,刀枪剑戟,这也是艺术中叙述事物的方法;王鳌生气背经卷下了山。王禅走没有?没有说。从常情说,应当一起走了。也可能他有教徒弟的任务,没有走。
民歌是艺术,素材或取于史料,或取于传说,或本身就是一种传说。它已成了艺术,就得当艺术看待。但史料的参考作用,还是会有。没有资料说鬼谷子叫王禅,单这一条,价值就不小;《鬼谷迷踪》中,也没有提到蒙山这个地点,可以说,这又是一说。作为蒙山沂水我们那一带,也还有些民间口头文学。如说鬼谷子发现庞涓有些奸刁,想炒他的“鱿鱼”,孙膑说同学庞涓很聪明,才没有炒;庞涓以后以怨报德,刑罚了孙膑,孙膑却在战斗当中打败了他,是智慧与道德的胜利。然而孙膑对庞涓的死很叹惜,特为之立一墓碑,以志纪念,不忘一段同窗之谊。一些历史的事,史料常有众说纷纭的情况,这首民歌,也算一个“纷纭”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