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第二次进京任北大教授,曾先后有四处住所。
这是胡适的成名期,也是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鼎盛期
-初到北大住“卯”字号宿舍
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阐述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是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此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5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6月起程返国,7月10日到达上海。在陈独秀的力荐下,他接受蔡元培的北大教授之聘,8月到任。他住在北大教职员“卯”字号宿舍,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偏西靠南的一组平房(已拆除)。
在这个宿舍里居住的人,全属兔。其中,胡适、刘半农、刘文典(1891年生,辛卯年)是三只小兔子;陈独秀、朱看祖(1879年生,己卯年)是两只大兔子;而蔡元培(1868年,丁卯年)是老兔子。可谓老、中、青的绝妙结合,他们共同推动北大的教育改革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初到北大任教,主讲中国哲学史及英国文学等几门课程。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时候,胡适用他自己编的讲义。他的讲课内容让当时的学生吓了一大跳。原来,学生们习惯了老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的哲学史路径,对胡适直接从西周开始,十分反感,认为他将中国哲学史拦腰斩断。学生们对是否把这个新来的老师赶出课堂意见不一,请来了以为大家公认的有水平的学生,这就是傅斯年。傅斯年认真去听了几次课之后,对同学们说:“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这样,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1917年12月30日,胡适在家乡与江冬秀完婚。1918年1月,他为了孝顺母亲,没有立刻带冬秀外出,一个人独自返京。
-在缎库胡同8号,为《新青年》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从北大红楼出来,沿着五四大街向西到北池子,再向南到南池子,在路东看到了标有“缎库胡同”的标牌。由此进入不远,即是缎库胡同8号。这里曾是胡适离开北大宿舍后的第一个居所。
1918年,《新青年》扩大编辑部,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等六人轮流编辑。为方便编辑工作,这年3月30日,胡适和另一安徽同乡,六安人高一涵同租下了北京南池子缎库后身8号的院子。高一涵早年曾留学日本,攻读法律。
胡适继《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在当时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文章。除此之外,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还做了很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这一时间里,胡适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作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也更加稳固,被陈独秀称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今天这里的门牌还在,但已经成了大杂院。据史料记载,当时院内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两间套房,每月租金二十元。1918年6月,江冬秀从老家返京,回到胡适身边。
-因家中人口增加,又租下钟鼓寺14号
顺着北大红楼西侧的沙滩北街向北走,再穿过一段曲折狭长的街巷,就来到钟鼓胡同。钟鼓胡同乾隆时称钟鼓司,光绪时称钟鼓司胡同,宣统时称钟鼓寺,因胡同内有一座庙叫钟鼓寺而得名。民国时,又变成民居院。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据房屋档案记载,钟鼓胡同17号,旧时的门牌是钟鼓寺14号。1920年6月,胡适租下了钟鼓寺14号,这是一个普通四合院。该院共有房屋15间半,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有南房4间半,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另有东厢房北侧平顶东房1间和正房东侧平顶北耳房1间。这儿离当时的北京大学不远,房子不大,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边有耳房。胡适将正房作为书房和寝室。两厢为客厅和会客厅。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胡适因为心脏不好,把烟酒都戒了。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到院子里散步。院子中央有一个圆形的花坛,还种有槐树、枣树、丁香树和苹果树。高一涵仍与胡适同住在这个院子里。
胡适之所以租下这所宅院,是因为继第一个儿子胡祖望于1919年出生之后,江冬秀又于1920年生育了女儿素斐,正在北京求学的侄子思聪、思永也同住一处。钟鼓胡同17号现为居民院。
-陟山门6号仅住几个月,便因反对将北大废掉而辞职,赴海外游历演讲
陟山门街,清代时称陟山门大街,因在北海东门陟山门外而得名,亦简称陟山门。1965年定名为陟山门大街。
到陟山门街后,我只看到了1号、3号、5号等单号门牌,而双号门牌是从16号开始的,却没有发现6号。据一位土生土长于此的八旬老人介绍,这里的门牌就是如此,现已成为大杂院的7号即是过去的6号。6号过去曾是个大四合院,早已全部拆除。
1925年底,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在陟山门6号的住宅出让。林当时任郭松龄的秘书长,郭是奉军的革新派,他们发动兵变未果,均被杀害。于是,林长民的住宅只好出让。陟山门的房子是官僚政客的公馆。房子宽敞了很多,院子也大,气派,有长廊,厨房中有机井。林家原有的家具陈设及皮沙发等,也被胡适全部买过来了。
这一时期,北大也进入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些亲北洋政府的英美派北大教授,与国民党人的势力发生了对抗。国民党势力进入教育界后,决心整顿北大。在大学院的会议上,胡适曾反对将北大废掉,反对由李石曾担任校长。但胡适的意见被否决,国民党的势力进入了北大,北大先被南京政府改名为中华大学,后又改名为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园。
1926年7月22日,胡适辞去了北京大学的教职,出席伦敦“中英庚款委员会议”,游历欧美、日本并演讲。1927年5月底,胡适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4月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胡适离开北大后,北大也因各种原因步入一个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