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山东农民艺人收徒续民间说唱“不了情”

2011年12月21日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济南12月21日电 题:山东农民艺人收徒续民间说唱不了情

  作者 胡洪林 翟成新

  “东北风一刮,雪花飘。大年三十来到了,人人都准备着把年过,家家户户蒸年糕……”这是山东阳信县农民王秀兰演唱的西河大鼓《偷年糕》中的开场。

  每逢新年来临,这位农民艺人都会为四邻八乡的乡亲演唱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西河大鼓。不论是《呼杨合兵》、《杨家将》等传统曲目,还是《回娘家》、《夸女婿》等当代说唱,王秀兰的演唱都会搏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叫好。

  这几天,王秀兰尤为高兴,县里专门为她举办了收徒仪式,至此,作为西河大鼓省级传承人,王秀兰知道自己钟爱的这一民间说唱艺术将延续它的不了情。

  西河大鼓形成于清乾隆时期,在阳信坊间流传也有百余年。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王秀兰自小受父亲影响,与西河大鼓结下了不解缘。

  王父王振连是阳信县洋湖乡洋湖村的农民,擅长西河大鼓,耳濡目染,王家五兄妹从小都对西河大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王秀兰。1982 年,19岁的王秀兰高中毕业后便正式跟着父亲学习说唱西河大鼓。

  王秀兰的丈夫李希海也出生在西河大鼓艺人家庭。其父李荣德七岁登台演出,因在表演中加入两块木板做伴奏乐器,逐步形成了独特新颖的木板书演唱形式,阳信西河大鼓也正是透过这位说唱艺术家脱颖而出。

  据王秀兰介绍,1985年嫁到李家后,她与丈夫一唱一弹,再加上公公李荣德的精心培养,西河大鼓说唱技艺突飞猛进。那几年,也是王秀兰一家人演出最多、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王秀兰告诉记者,那时只有在麦收、秋收时才回家呆几天,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各处演出,每到一处,方圆数公里的群众都赶去看他们的表演。有时候“没有舞台,就站在拖拉机车斗上演,有的乡亲赶十多公里路来听书。”“到了饭点,老百姓都抢着管饭!”

  这位农民艺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农村百姓家,西河大鼓开始变得冷清起来。有一次夫妻俩一天骑了近 30公里路,转了七八个村子,却没争取到一个表演机会。

  2000年以后,当地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观,富裕起来的农民又开始想念旧时说唱艺术的“老味道”,这也使王秀兰几近丢下的手艺又被重新拾起。她唱起了久违的韵律,逢年过节开始在附近村庄“巡演”……

  2009年9月,阳信西河大鼓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王秀兰等人被确定为西河大鼓省级传承人,去年 12月,阳信县还成立了鼓书院,为16名老艺人安了一个“新家”。

  王秀兰说,“现在许多学校开始邀请我做辅导老师,培养小学生学唱西河大鼓”,这让她感到这一民间说唱艺术后继有人。她表示,将把自己一生的积累传授给新徒弟,让当地流传的这一古老说唱艺术再焕发生机和活力。(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