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陕西大白杨村完整陶窑遗址 揭唐代民用建材来源

2011年12月21日 18:21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300多万,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游完长安城需要3天时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但整个城市的建筑材料从何而来一直是一个谜。12月2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向社会公布的大白杨西村唐代陶窑遗址终于揭开了谜底。其保存状况之良好,在唐代窑址与唐代都城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其中有两组陶窑保存完整。

  大白杨村发现唐代陶窑遗址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西村的西区基建工地1000平方米范围进行了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共发现陶窑22座,发掘清理的17座唐代陶窑可分为8组,每组陶窑的窑室数量不等,其中13号窑、15号窑各为一组单体窑,2号窑和3号窑、4号窑和14号窑、12号窑和16号窑与17号窑和18号窑两两各为一组,均由斜坡通道、操作坑与2个窑室组成。

  在这些窑群里,14号窑修建后还没有来得及使用;1号窑、5号窑、6号窑、7号窑与8~11号窑每4座为一组,由斜坡通道、过洞、操作坑、4个陶窑组成,前一组的1号窑位于斜坡道的西壁,在斜坡道的两壁均有壁龛,另外一组4个窑室位于操作坑的四角,呈轴对称。

  按窑壁的构筑方式分为两类,一类在生土内掏挖,窑壁涂抹一层草拌泥;另一类是挖好窑,在窑室四壁用砖坯横向错缝平铺砌筑,其表面用草拌泥涂抹。陶窑平面形状近瓶形,弧顶。大小有别,陶窑长 2.2~4.5米,窑室的最宽处2.1~4.6米,完整陶窑窑室最高处2.46~2.85米。最大的陶窑为9号窑,长4.5米、宽2.1~3.7米、高2.4米;最小的为3号窑,长2.2米、宽1.5~2.1米、残高1.8米。

  窑壁底部有3个脸盆大烟道

  沿着斜坡通道走进发掘现场,操作间四周各有一个窑,每座窑各有一个窑门、一个火膛、一个窑床和窑床内侧的窑壁底部如同洗脸盆大小的3个烟道,3个烟道直径从底部向上越来越小,露在3米多高的地面上时,口径和一个茶杯粗细相当。考古人员说,这样利于向外抽风。制作好的砖瓦和工艺品土坯运送到操作间以后,分装在窑内,然后在窑门口堆放上木柴点燃,并将窑门封堵起来。木柴燃烧主要靠3个烟道来抽排助燃,一般在三天以后,打开窑门,土坯就被烧制成了可用的陶器以及砖瓦。

  从已经发掘出的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个别陶窑在修建时挖到了汉代墓葬,有的还叠压在汉墓上面。更有意思的是,在一组陶窑的操作间中,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墓葬常随葬的绿釉陶罐,陶罐颈部有两个圆形小孔,可系绳提水。在陶窑附近还发现了2个长方形、一个为圆形的水井。

  揭开唐代民用建材来源之谜

  在这次发掘中,从陶窑内清理出了大量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戳印砖等民用建筑材料,还有陶瓶、双耳罐、陶盏、陶盆、琉璃残骸等生活用具。另外还清理西汉早期至王莽时期的汉墓140余座、陶棺葬2座,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洞室墓、斜坡墓道洞室墓三大类,出土器物约720件(组),有陶壶、鼎、钫、等陶器;铜鼎、钫、盆、熏炉、镜、钱币等铜器;铁剑等铁器;玉蝉、窍塞、玉片等玉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大白杨西村唐代陶窑遗址考古队队长王志友说,此次发掘,对于汉、唐时代长安城的布局、变迁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该墓群在汉长安城东南郊沿用时间较长、分布密集,多有打破关系;在唐代则为长安城西北郊的一处制陶作坊区,其所处的位置介于汉、唐长安城之间,位于唐长安城光化门西北约1.5公里,东距当大明宫约5.5公里。

  窑址西部有一处唐代皇家园林区——梨园。它是盛唐至中唐时期使用的一处为皇家提供建材的重要场所;这次发掘的窑场遗址,其保存状况之良好在唐代窑址与唐代都城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基本上可以复原当时制陶工艺的部分流程,不失为一次很重要的考古发现。陶窑及其相关制陶遗迹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唐代制陶工艺流程、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对于研究唐代手工业以及长安城的建设有重要参考作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说,这个窑群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和唐长安城遗址的交会处。从目前已经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个遗址算得上一个规模相当大的窑场,而不是一般的手工作坊。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这里是专门为长安城提供建筑材料的地方。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300多万,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游完长安城需要3天时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但整个城市的建筑材料从何而来?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谜,这个遗址的发现终于揭开了谜底。

  本报记者李永利 肖刘娜 实习生王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