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摄影家吴礼冠:用镜头记录中国古桥沧桑历史

2011年12月22日 14: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摄影家吴礼冠:用镜头记录中国古桥沧桑历史
位于浙江省泰顺县的薛宅桥屋装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记者 潘若濛

  从古民居到古桥,再到古书院,吴礼冠老先生的镜头总和“古代”分不开,他说一砖一瓦有历史,一桥一木有故事。2004年起,他走南闯北,行囊里最重的总是他那台心爱的相机。“关注民居源于对摄影的爱好,退休后,出门采风的时间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自己对砖瓦土木是那样的深爱,通过对各地的古民居建筑的细微观察,了解琢磨,继而用心、用相机把古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记录下来,以展示古民居建筑的价值,我乐在其中。”吴礼冠说。迄今,他已出版有关古建筑、古桥两部书,而其中一本还将通过精编作为“国礼”馈赠给国际友人。

  一砖一瓦折射岁月变迁

  吴礼冠,与共和国同龄,清远市连州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1967年至1976年当兵,1977年在连县工作,1988年调深圳工作直至退休。2004年起开始拍摄以“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为内容的题材,以中国古民居、中国古代桥梁、中国古书院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系列图片,并已经出版了《中国民居》、《图像中国古代桥梁》专著,下一步拟将出版《中国古书院》。

  《中国古民居》共收录了13种民居建筑的157幅照片,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沧桑,以求激发更多的人认识古民居、保护古民居的热情,共同珍惜历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徽派民居、四合院、窑洞、苗屋、藏寨、围屋……,记录着我国各种各样的古民居,极有史料价值。每幅照片都叙说着砖瓦的历史和石木之间的故事,展示着人与屋的亲切关系,寄托作者的情感。“我喜欢古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古’,一砖一瓦有历史,一石一木有故事;这些民居‘土’,土匠为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些民居‘俗’,居住在古民居的祖辈们的起居饮食,穿衣戴帽,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民风淳朴本质,地方特色浓郁。”吴礼冠告诉记者。

  旧桥承载着古人的智慧

  “也许是出身和经历的原因,我喜欢古民居建筑和古桥梁,民居可能屋矮窗小,但大人小孩可以随时穿门过户,谁家的外婆表叔来了,谁家的早熟花生先上桌,谁家的猫爱偷吃,都知晓。那份情缘,现代城市生活找不着。而古桥虽然破旧,但那些与桥有关的美丽故事以及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感受,是民族智慧的精确表达。”

  吴礼冠这些拍摄的艰辛可想而知,寻古访古的激情感染了他身边许多的同行师友,著名作家葛红兵在吴礼冠书中作序时说,吴礼冠是个虔诚的人,他跋山涉水,有时深入山区,有时潜行边地,只为领略那关于“跨度”的神奇智慧,他更是个有思考的人,他用图像记录大自然鬼斧神工,刻画中国古人的玲珑智慧,同时也用自己的思考阐释那巧夺天工的思想,传扬那千百年凝结层垒的中华文化。

  说到这些年行走记录苦与乐,吴礼冠说:“拍摄古民居建筑和古桥梁是一种既愉快又艰辛的事。近几年,我到过福建、安徽、云南、等20余个省的‘点’,这些‘点’大部分在山区、在农村,有些地方没车坐,只好走路、骑马,吃饭、住宿,入乡随俗。有些地方一次能拍成,而常常由于天气原因、拍摄条件所限,只好第二次甚至多次返工。”

  “麻烦不怕、辛劳也不怕,最怕遗憾。”吴礼冠告诉记者,这是他近年来不停歇的心态,他非常担心人们由于忽视了这些“细微”之美,将其破坏或者疏于保护,比如2006年5月中旬,他本想到宁夏同心县拍古民居,可是,当地的古民居已经被现代建筑所代替。一张照片也没拍,遗憾至今。而他将图片整理出版,一是多年的累积希望与亲朋同行一起分享,而更重要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保护我们身边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中国古桥之集大成

  今年9月,吴礼冠出版了他第二本有关古代文化的第二本书,《图像中国古代桥梁》,该书收录了我国古代桥梁200座,323幅摄影作品,从远古山寨仅存的原始桥到华美精致的皇家园林景观桥,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的所有桥梁种类,这其中,吴礼冠的相机不仅记录下他们优美的形态和历史的斑驳,更将桥梁的建筑结构、人文艺术价值以及与桥相关的民风民俗、美丽传说展示在我们眼前。

  那些如岁月烟尘般消失在人们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特殊桥梁让吴礼冠印象特别深刻,他在云南泸水县发现那里的人们还在使用“溜索桥”往来,“下无所凭、上无所倚”让人后怕,但当地的人民性格豪迈,早已把足下的悬崖急流变得俯首帖耳,男男女女女都可谓是“空中飞人”。吴礼冠说。

  他说:“虽然近代的桥梁无论在建筑工艺和科学化程度上都远胜于古代桥梁,但是,今天的成就正是基于过去建筑经验的积累,中国古桥,除了历史价值需要择优予以保护之外,还有不少内容可以挖掘,推陈出新,推动今后的桥梁事业发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