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戏曲剧场“团满为患”,逸夫舞台一年安排近330场演出依然无法满足院团的需求,想要在逸夫舞台的黄金档期占上一席之地甚至要提前一年预定才能“稳操胜券”。各类大小剧场也纷纷向戏曲演出投以青眼,从“殿堂级”的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到近两年新开张的城市剧院、大宁剧院,还有一直对戏曲演出有所涉足的艺海剧院、宛平剧院、上戏剧院等,戏曲演出可谓是“遍地开花”。而另一方面,虽然戏曲新编作品为数并不算少但佳作难觅,倒是“雷戏”榜上屡添新作,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基本上还是各个时期的经典剧目,少有新作能跻身这一行列。创作与演出明显有些脱节。
专业剧场“客满”
一年演出近330场,等于是“年中无休”了,甚至连剧团装台拆台的时间都紧绷绷的。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剧目无法排进逸夫舞台的演出档期里。除了上海京剧院每周固定的演出,上海的昆剧团、越剧院、沪剧院以及评弹团等今年在逸夫舞台也轮番亮相。而福建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杭州越剧院等外地院团更是纷纷“大军压境”上海的戏曲演出市场。北京京剧院的“9大头牌”在逸夫连演7台大戏,而杭州越剧院的两次来沪演出甚至仅相隔一个多月,先后推出9台不同的剧目。此外,逸夫舞台推出的“好戏大家看”公益场也受到观众的追捧,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已经连续推出了京、昆、越、沪的十多场传统经典及新创剧目。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告诉记者,一年演出近330场,已经达到了剧场的极限,但就算排得这么满,依然还有一部分院团的需求无法满足,“有几个院团还常为排不进来生我们的气。”钱莉莉说。
演出“四面开花”
不仅专业戏曲剧场如此,其他的各类剧场也纷纷推出了戏曲演出。城市剧院的红色经典系列今年曾连演3场2个版本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大宁剧院开张不久就已把沪剧《雷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等经典剧目请去演出。已经连续举办几年的东方艺术中心“名家名剧月”今年力推“红色经典”主题,其中的戏曲剧目也为数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剧院今年“大举”进军戏曲演出领域,从年初的“京昆群英会”请来京津沪五大京剧院团打擂连续推出十多台大戏,到五月份的全国昆曲院团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连演9场昆曲,都算得上是“大手笔”。而之后大剧院更是在交响版京剧《杨门女将》、大剧院版京剧《锁麟囊》等剧目中直接参与剧目的制作。此外京剧《曙色紫禁城》、越剧《狸猫换太子》、黄梅戏《严凤英》等也相继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前几天还有一台规模空前的沪剧演唱会登陆上海大剧院。
创作成为短板
在演出市场“风生水起”的同时,戏曲剧目的创作却与之明显脱节。以上海本地的京昆越沪淮以及滑稽戏院团为例,今年推出的新作屈指可数,有的院团甚至一年也没有一部新作品问世,而即便有新作推出,质量也往往不够理想。其中上海淮剧团根据总政话剧团优秀作品《黄土谣》改编的淮剧《家有长子》当属沪上今年戏曲新作中基础比较扎实的一部,而欠缺则在于上海淮剧团多年不排农村题材的作品,演员在台上塑造农民形象明显生疏,使得舞台效果受到影响。上海京剧院今年复排了新版的现代京剧《映山红》、修改重排了《圣母院》并改名《情殇钟楼》,还推出了新作《唐婉》,虽则热闹,观众却并不怎么买账。此外,上海评弹团在团庆60周年之际推出的两台新创作的评弹演唱会也同样毁誉参半。而各地来沪演出的戏曲作品中虽然不乏秦腔《西京故事》这样的优秀原创剧目,但也有不少“雷戏”让观众大跌眼镜。
本报记者 王剑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