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学生戏剧节“小” 不代表丧失艺术责任和担当

2011年12月22日 17: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胡 薇

  小剧场戏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校园戏剧来说,小剧场的创作向来都是学生们的“主战场”。因而,作为彰显校园戏剧发展和创新以及展示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戏剧节,其历年的参赛剧目中,小剧场戏剧一直占有绝对优势,获奖剧目也以小剧场原创作品为主。

  相较于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以及更为考验戏剧功力的大剧场戏剧而言,小剧场的舞台显然更适合年轻的大学生们:因其之“小”,就杜绝了大投入、大制作、大腕等外在的浮躁和包装,更便于大学生们在创作中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然其之“小”,却并不代表“轻”,不代表丧失艺术责任和担当。在小剧场戏剧的创作中,学生们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地展现出个人与戏剧的结合,尽情地用自己的方式创作,来表达个体对于世界、对于社会乃至对于他人的认知,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很多获奖的小剧场原创剧目,正是以学生们最为熟悉的大学生活作为主要内容,进而延展出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困惑。

  因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近5年来的参演剧目,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较之他们的“前辈”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与反思。如获得2009年“大戏节”优秀剧目奖、于北京朝阳文化馆“9剧场·凹剧场”演出的小剧场原创剧目《毕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追梦剧社),就是截取几个富有意趣的日常生活瞬间,用相声剧、戏中戏的结构,穿插以独角戏表演,以调侃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了反思和善意的嘲笑,并对他们所闻所见的诸多不合理怪现状等,进行了针砭和讽刺,反映出网络时代不同往昔的校园生活。与之同期在“凹剧场”上演的小剧场原创作品《扉》(武汉大学文华剧社),则更是走出校园生活,放眼社会,关注的点也由家庭放大到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的探讨。主创藉由一个突发的危境设置,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怀疑、偏见和私欲等。

  可以说,从“大戏节”的参演剧目,反映出了学生们的创作内容及其外在呈现形式等方面正逐步发生着的变化,这也是当代校园戏剧的创作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他们创作的眼界不再狭窄得只容得下“自我”,不再仅仅满足于个人生活的小情小调,而是有意识地开始学习去体会他人的情感,并在小剧场的创作中历练自己运用剧场的艺术特性、舞台手段以及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演绎、思考严肃的社会以及人生问题。

  此外,除了从剧作内容到舞台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的变化,在“大戏节”近年来的参演剧目中还出现了另一种新的现象:一些优秀的小剧场原创剧目,在“大戏节”获得良好口碑之后进行商演。如2007年在北京先锋剧场演出的“大戏节”优秀剧目《6∶3Ⅲ》(三拓旗剧社),以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展示生活常态中的小细节,在充满爱和希望的日常琐事中,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动人之处,以流动的韵律美展示出舞台空间的无穷魅力。再如2009年上演于“9剧场·TNT剧场”的《希尔斯堡》(中国传媒大学试验剧社),也是超越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新闻和热点的关注,是从人性、从情感的角度来展现和反思社会事件。全剧多视点的架构、新颖的处理和颇具形式感的技术性包装等,都为它赢得了较高的人气和不错的商演票房。

  毋庸置疑,校园戏剧中的小剧场创作,对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整体的创新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贡献,多年来不仅培育了很多忠实的小剧场观众,而且如黄盈、赵淼等今天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许多新锐导演和戏剧人才,也都是当年在校园戏剧中的小剧场创作中成长、崛起,并经由“大戏节”舞台的多年历练而最终踏上自己的职业戏剧道路的。而在北京朝阳文化馆“9剧场·非非小剧场”演出的、获得2011年“大戏节” 优秀剧目奖的小剧场原创作品《悼亡剧场》(天津音乐学院影视表演专业),则又与以往在“大戏节”之后进行商演活动的剧目不同,其早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将商业运作纳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该剧由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和天津海纳兄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以“大戏节”为目标进行商业运作。由于三方的制衡与通力合作,在双赢的同时,也开创了一种更能促进校园戏剧发展的新的创作与合作方式。

  作为辅助学生们学习、历练和成长的舞台,校园戏剧中的小剧场创作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年轻的校园戏剧的创作者们要想真正成长起来,还需要在舞台技术性等相对提升的情况下,加强自身创作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自我的创作能力,处理好商业与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避免创作上的单一、低层次重复等问题。可见,只有创作者们将每一次创作的机会都视为一次成长的契机、一个进步的台阶,才能使自己乃至校园戏剧的小剧场创作之路不断地延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