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 白
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是我比较喜欢阅读的杂志之一,还专门订了一份,获益匪浅。印象中,他们是第一次有此“公布”。然而结合公布的内容,笔者倒想“啄”他们一下。因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公布的这“十大”,典型性还远远不够。除了排在第一位“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北京故宫的“撼字门”,第三位的“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成“镰刀与斧头”,第七位的“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铊”(ta阴平)读成tuo(阳平)之外,其他的实在平平。诸如“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乃“光复”的“复”字入选,只因为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咬文嚼字》在这里提出来,相信好多人根本没留意还有这么回事,太个案了吧,这就名之以年度“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倘若《咬文嚼字》要借此普及繁体字知识的话,还不如拿“云”、“后”之类来说事。“古人云”成“古人雲”、“皇太后”成“皇太後”,日常生活中倒是司空见惯,即便在2011年中举例子,也会一揪一把。
诚然,故宫的“撼字门”也是属于极其个别的现象,但故宫方面对这件事的前后态度,以及由此推开的故宫“N重”深门,使之超越了“语文差错”的范畴,而上升为公共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其入选并独占鳌头便“当之无愧”。中共建党90周年了,一些媒体仍然把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弄成“镰刀与斧头”,着实说不过去。6月间发生的中国矿业大学学生“铊中毒”事件,把这个原本应该远离大众生活的字眼一下子拉到了近前,如果大家都读白字,外人不笑话咱们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因而,对这“三大”的入选,笔者并无异议。
“十大”中的多数不仅没有典型性,更不具备“年度性”。比如“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管村主任叫村长”、“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都属于老问题,掉了牙的,在2011年表现出了哪些特殊一面?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至于“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中的‘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其实都属于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错别字,倘若将这些类似“容易出错”的词语列举起来,那可麻烦了,相信每个年度都会不胜枚举,这几个荣膺“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究竟从何说起呢?
留神处处皆学问。我们习以为常的用法、说法,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的,专业机构及时地以正视听很有必要。倘若《咬文嚼字》真的如笔者印象是第一次搞这种活动,那么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成为每年的“例牌”也说不定。这样的话,尤其需要“掷地有声”,不要让人随便啄一下,就能啄出“虫子”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