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中国的时代大片(3)

2011年12月26日 04:5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姿 态

  12月20日,企鹅(中国)掌门人周海伦的“出版簿”多了两个新名字——老舍的《二马》和《猫城记》,企鹅(中国)刚刚买下它们的版权,将以企鹅经典系列推向国际。如果时光倒转几年,这或许会被视为一个“疯狂”的主意。

  周海伦还记得,当初她决定推出《狼图腾》英文版时,许多人担心外国人能不能接受。如今,一个个成功案例让她相信,“外国读者愿意倾听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故事”。

  “当你提供更多文化内容和视角,就给了世界全面认识你的机会。”周海伦说。文化的渲染,世界的润色,正勾勒出一个光华璀璨的“中国印记”。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这是姚明的最新头衔。没有人会怀疑姚明的影响力。

  因为姚明,来自美国的摄制组深入中国采访,他们的镜头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态度,已和“想象中”有了巨变——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个性更鲜明,心态更积极,姿态更自信。

  如果从2011年回望过往,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同样强烈。硬实力的积累,势必带来软实力的彰显。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希望世界看到自己的崭新形象。

  (本报记者 薛 原 郑 轶)

  远景·全球视野看自强

  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以什么样的文化作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展现自身的精彩和魅力,是中华文化能否引起世界共鸣的关键。

  “只有懂得世界的艺术语言,才能把东方的内涵表达得更透彻。”

  ——马晨骋

  “如果中国能更立体地传递自己的信息,那么世界对中国也将更加理解和信赖。”

  ——浅井一男

  印 象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感受?

  河野彻(日本媒体人):前不久,一个汉字被用来象征今年的日本:“绊”,它表示灾难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可见,日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随着两国经济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当然,除了汉文化之外,中国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迈克·萨斯(澳大利亚教育从业者):大量来自中国的电影让我们对中国了解得更多。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在现当代文化中,也保留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普乐新(印度尼赫鲁大学博士生):印度人一般通过电影和食物来接触或认识中国文化。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是看着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电影长大的。我们还经常把“你以为你是李小龙”的口头禅挂在嘴边。

  作 品

  过去一年有没有值得推荐的中国原创作品?

  李岩(中华书局总经理):《中国震撼》吧。我觉得这本书呈现了文化的自信和自强,这也是中国出版物未来需要展现的一种精神面貌。但是,高质量的中国作品还不是特别多,尤其是有震撼力的文学作品比较匮乏。板凳要坐十年冷,我们的创作者需要安定下来、沉淀下去,去除浮躁,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张西华(退休教师):没有特别记得住的作品,感觉现在中国难有精品。以前我年年买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集,买了十几年。但最近几年都不买了,因为作品越来越提不起我的兴致。希望能够多出一些反映现实、有一些思索的作品。

  向京(雕塑家):中国的文化市场非常活跃,但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还是不多。这种文化的繁荣,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资本或者市场的推动,文化自身水准或许并未在其中获得提高。

  服 务

  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做得更好?

  张西华:乡村与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仍然有差距。我来自农村,据我了解,目前乡村文化生活主要以电视为主,农闲时乡亲就有些无所事事了,还滋生了赌博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引导他们的文化生活。

  向京:我一直认为政府该扔钱的时候就一定要扔,公共文化服务就属于政府需要扔钱的地方,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应该遍地开花。除了数量上的保证,公共文化单位还应该变得更加专业。一个好的博物馆,不仅可以让普通人获得知识,也应该让研究者从中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但是目前我们的博物馆服务水平仍然比较初级。

  赵完成(长沙务工人员):去过图书馆和文化馆,感觉很惬意。以前下班了,没啥子事做,三馆开放后,就多了一个好去处。这些地方如果能辟一块专区,挑选一些适合我们看的图书、报纸,那就更好了。

  共 鸣

  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向京:还得先正儿八经地把自己的作品做好,讲好自己的主体语言,并去关注世界性的问题,不管是终极问题还是当下的问题。在走出去的内容上,除了祖宗留下来的老底儿,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下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得不说,中国的现实也同样精彩,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独创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马晨骋(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走出去的另一面是引进来,对于一些不是特别成熟或者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产业,可以先引进来,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素质,而且还能获得直面国际团队、国际舞台和国际观众的机会,如此才能让我们的作品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只有懂得世界的艺术语言,才能把东方的内涵表达得更透彻。

  浅井一男(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希望能够增加汉语学习类节目,只有世界上懂汉语的人增多了,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广出去。另外,如果中国能更立体地传递自己的信息,那么世界对中国也将更加理解和信赖。

  (本报记者 杨 旭 廖政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