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书法家任平说:这种书体是“篆隶”体
“金陵十三钗”5个字,是我写的
眼下正在热映的《金陵十三钗》,留给大众和媒体的话题着实不少。不过,无论赞赏还是狠批,截至前日,全国观众已经为它贡献了3亿票房。
昨天,《金陵十三钗》还成了圣诞节票房最高的电影。
张艺谋今天开始“走四方”到全国各地做宣传,周一南京,周二上海……而“金陵十三钗”那五个大字,随着剧组火热的宣传,也留在观众心中。
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写这几个字的书法家,是个杭州人,叫任平。
细心的观众也许注意到,“金陵十三钗”这几个片头字的书体十分独特,不同于常见的行书、草书。“钗”字的那最后一笔,宛如利剑,又像女人头上的金钗,十分贴合影片的气质。
这可不是设计师的PS之举,这种古风十足的书体,叫做“篆隶”体。在现代书法家中,最早发扬这种书体的人正是浙江的书法大师陆维钊。
“如果没有古文字学的知识,是写不出这种字的。”书写电影片头的书法家任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篆隶体是篆书和隶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它出现在秦朝到西汉年间,西北的汉简上就有这种字。那个‘钗’字的写法,并不是我自创的,它其实在马王堆帛书里就出现过。”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古书体的特殊历史,让这个片头显得沧桑感十足,也让张艺谋一眼看中了。
今年7月,任平接到《金陵十三钗》宣传公司的委托,为电影写片头大字。他不是唯一一个接受委托的书法家,曾经为《英雄》、《天下粮仓》等电影题字的十几位书法家们都在邀请之列。任平根据电影的战争主题,用篆隶体写下片名。
张艺谋在8月收到作品时,一眼就看中了任平的片名。
“张导认为我的片头很有文化感。” 任平告诉记者,“当时制片人及有关专家和影片宣传推广人也一致看好这幅作品,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在电影中用过这样的书体。”
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尚未看过电影,但看了这字以后说:“我已经从字里面感到这是一部悲惨壮烈而又感人的电影作品。”
“其实我是受陆维钊先生的启发而开始学这种书体的。”任平说。他现在是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教授,长居北京。在此之前,他在杭州生活了40多年,曾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还在中国美院书法系教过古文字学。
当任平就读杭州大学的时候,曾经随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学习文字学,并向中国美院教授陆维钊先生请教书法。而陆先生正是国内书写篆隶的高手。
“早在清代,就有书法家提倡这种书体。清朝的理论家、浙江嘉兴书法家沈曾植提出过一个理论,他说‘篆参隶势而姿生’,就是说,写篆书,带点隶书,会有一种奔放的姿态。”
的确,不少人从片名中感受到悲壮、倔强和细腻、温婉,这正是篆隶体书法的魅力。
本报记者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