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最古老木乃伊的诅咒:法医车祸亡 摄影死于脑瘤

2011年12月28日 07: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赵涵漠

  2010年冬天,在意大利小城博尔扎诺的一座博物馆内,两个男人戴上浅蓝色的口罩,穿上绿色的手术服。他们打开密室的大门,将一具冰冻的尸体转移到铺着无菌铝箔的箱柜中。尸体背朝着手术灯,现出皮革般的棕色,他的双脚交叠在一起,“就像受难的基督一样”。

  他并不是一个普通命案的遇害者。1991年秋天,一对德国夫妇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探险,在深达3000米的山谷中发现这具倒在冰雪中的尸体。人们以为他是发生意外的现代登山者,可当奥地利当局对其进行化验时,发现眼前的尸体居然死于5300年前,很可能是最古老的木乃伊。

  根据被发现的地点,这个在冰雪中长眠的男人被命名为“奥兹”。冰雪给了他最好的保护,直到被发现时,他皮肤上的毛孔仍然清晰可见,褐色的眼球也完好无损。奥兹穿着由羊皮、鹿皮、树皮及草制成的三层服装,戴着帽子和羊皮护腿。身旁还放置着一把铜制的斧头和一个装有14支箭的箭袋。

  在死去的5000多年中,他拥有着完美的宁静。可是当被现代人发现后,冰人奥兹的尊严消失殆尽。

  奥地利在1991年率先获得这具木乃伊,他们在调查取样中给奥兹打开了多个切口。可不久后,这具尸体的发现地被证明在意大利境内,奥兹又被运往博尔扎诺。最初几年里,科学家们每月都要把他请出冷冻柜,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他们只研究20分钟,做些CT扫描或X光之类的检查。

  但2010年11月,科学家们决定对他进行首次全面尸检。其中一位主刀法医是萨马德利,他平常的工作是确保密室内情况与保全其尸体的雪山环境条件完全一致,而这一天,他却将实验室温度调到了18摄氏度,以帮助奥兹解冻。另一位法医是当地的病理学家维吉尔,他常常被称作“冰人的家庭医生”,他将通过“奥地利窗口”——那些最初的研究者留下的切口——进行尸检。

  科学家们屏住呼吸进行这些步骤,“这样的彻查可不是小事,以后许多许多年都不会再进行第二次了。”

  人们想要知道杀害奥兹的真凶。最初,考古学家认为奥兹是一名在暴风雪中被活活冻死的牧羊人。也有人猜测,他是宗教仪式的祭品。直到2001年,放射学家高斯特纳才从扫描图中发现,奥兹的左肩被射入了一根箭。正是这根“冷箭”刺破了胸腔内的大动脉,并导致大出血。根据看起来空空如也的胃,人们相信,中箭后的冰人逃进阿尔卑斯山,并最终孤独地死去。

  但几年后,又是高斯特纳打破了这个猜想。尽管已经退休了,但据说每天在家琢磨冰人的CT扫描图像仍是他最大的爱好。2009年,这位放射学家发现,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将冰人空空如也的结肠误以为是胃,可真正的胃早已被挤在胸廓之下,而且是满的。这至少说明,奥兹在临终前曾经饱餐过一顿,而一个被追杀的人不会有这样悠闲的心情。人们必须重新寻找冰人的死因了。

  这一天,博物馆集合了外科医生、病理学家、微生物学家、技师等7支团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尸检。整场检查进行了9个多小时,随后,萨马德利立即将室温调到零下,奥兹重新回到冰冻世界。

  但自他而来的149个组织样本已经塞满了实验室的冰箱,对这些样本的分析将耗时数年,“足够写50篇论文”。

  今年8月17日发表在《考古科学》的一篇论文显示,奥兹“最后的晚餐”十分丰盛,包括马鹿肉、野山羊肉、谷物面包和蔬菜。考古学家推测,很有可能是这顿大餐让奥兹分散了注意力,使他被敌人的冷箭射中。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受伤的奥兹最终是作为一名备受尊敬的战士被族人安葬的,因为他周围的弓箭、铜斧等物品被有序地摆放。

  死亡的魔咒似乎从未远离这位冰人。曾徒手将奥兹的遗骨从冰雪中挖出的法医,在第二年因车祸身亡。负责引导直升机搬运的向导死于雪崩,全程拍摄发掘过程的摄影记者在2004年死于脑瘤。同年,最初的发现者西蒙失足堕崖。

  西蒙死后,当时奥兹调查小组的负责人、因斯布鲁克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宾得勒曾被记者问起,他是否相信“奥兹的诅咒”,这位教授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要不你会说下一个就是我了。”

  不幸的是,仅仅就在一年后,斯宾得勒最终死于多发性硬化并发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