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润生
盘点一年文学大小事,无非三样:作家、作品和活动。其中,这活动主要是大大小小、名目各异的文学评奖、文学节。回头望,国内国外,2011年的文学奖、文学节还真不少。文学奖方面,国外的有诺贝尔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英国布克文学奖;国内的,国家级的有茅盾文学奖、地方或者媒体主办的有郁达夫小说奖、人民文学奖等。文学节方面,单中国方面就有第三届青海湖诗歌节、厦门诗歌节、香港诗歌之夜、诗歌人间等文学节。
关于文学奖,这两天又冒出一条新闻:郑渊洁要自费办个文学奖,他说,对于中国目前的众多文学奖项,多数不满意,将自费设立一个文学奖项。
那么,我们的文学奖是多了还是少了?文学奖是否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文学奖如果有问题,问题到底在哪里?记者在盘点的同时采访了国内知名评论家、学者。
2011年国内外
重要文学奖一览
2月,“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启动。该奖两年一届,奖项主体活动将永久落户在杭州。
3月17日,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在香港揭晓。毕飞宇凭小说《玉米》获得殊荣。
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摘取桂冠。
10月18日,英国布克文学奖揭晓。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凭借作品《终结的意义》夺冠。
11月3日,人民文学奖在北京颁发。今年长篇小说奖得主分别是方方(《武昌城》)和海飞(《向延安》)。
11月12日,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在广东中山市颁奖。电视文学剧本《辛亥革命》和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被评为评委会特别大奖。
12月1日,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揭晓。以“反诗歌”闻名的智利著名诗人尼卡诺尔·帕拉获得此奖。(钟润生)
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
时间和美誉度会回答一切
文学作品是否需要评奖来打捞?质疑者认为,传统文学经典没有哪个是靠获奖来流传下来的,很难想象司马迁、李白会表述得奖经历。这一说法本身没错,极端意义上,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曹雪芹,他们连准确的生平都没有留下,只有作品在说话。然而,当今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文学评奖是作家作品为人关注、希望人们因此对之留意的必要手段。我不觉得文学评奖太多,每一奖项在设立时都有其理由,评奖的范围也各不相同。今天,从事文学本身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人们需要得到某种鼓励,评奖是一种有标记的认可。而且,文学评奖的结果通常是由一个“评委会”集体决定而出的,所以,它容易给人一种被集体承认的“幻觉”。眼见得歌星影星们走过红地毯,以笔为生的作家们通过某种荣誉以获得公众承认,无可厚非。获奖是作家在孤独寻路的途中遇到的一束光。本质上,也不用担心某奖的真伪,时间和美誉度会回答一切。如果有人以莫名其妙的奖项作为标榜,只能露出自己的“小”来。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宁小龄:
产生广泛影响的奖太少
现在国内文学奖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政府主持的国家级大奖,二是文学出版机构与企业联袂设立的文学奖项,三是民间设立的文学奖。客观而言,现在的文学奖项的确不少,但是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太少。现在文学奖项繁多的原因很多,一是文学出版机构彼此的竞争,为争取稀缺的优质作品资源;二是现在的稿酬还是太低,与作家的劳动与付出难成正比,那么文学奖金也是对作家的劳动一种承认与补偿;三是现在的文学出版单位,尤其是文学期刊现在的生存境遇都相对困窘,与企业合作设立文学奖项既可以奖励作家,又可以产生一定文学效应,同时也对提供赞助的企业是一种宣传,当然由此也可以给出版单位带来一些收益,因此,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格局。客观地说,如今众多的文学奖项对于作家是一件幸事,对于鼓励作家创作,发展文学事业是有益的,至少是利大于弊。当然,现在应当培育能产生国际性影响文学奖项,无论是国家级的或是其他性质的,如果以后政府真正从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能加大对文学事业的投入力度,让其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那么现在这种文学奖项与文学节繁多的格局自然就会改变。
一级作家,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南翔:
不在乎多寡,在乎认真与否
文学奖和文学节在国内外并不多。在国外,文学总体上说来是一件比较寂寞的事情。以我的游历来看,欧美国家的文学杂志和社团并不多,或因为工商情境的一统天下,决定了文学难以获利。当然这不意味国外都没有很好的文学出版,也不意味国外的文学奖和文学节都无甚可观。但感觉,我们对国外一些文学奖项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其本土。
以中国人口之多,文学历史之长,在工业化或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席卷面前,多有一些文学期刊、文学活动、文学颁奖或文学节日,不说高于举目可见的啤酒节、服装节和五颜六色的水果节之类,起码也应该不匍匐其下,当是应有之意。如果名家能够陆续而非一哄而上地自费搞几个有影响的、有公信力的文学奖,窃以为,也是好事。一方面,文学奖似乎很难有一个调和与统一的口味,另一方面,文学奖的结果很难服众,这便容易造成结果的被轻视。不止一次听到文学奖评委坦白,没有谁能看完那么多作品。试想想,看完了送审的作品,都未必能够提供大致公平的结果,何况,根本没有认真看!诺贝尔文学奖大致能够服众,跟它的时间检验、评委认真和公信力还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文学奖和文学节,不在乎多寡,在乎的,也应该是认真。
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副院长夏烈:
好的文学奖项在于定位
这些年,中国的文学奖项、文学节越来越多,我认为有一个原因潜藏在其后。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更多的政府资金划拨到了文学机构,对于过去比较一穷二白,创作生活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者和组织者而言,突然“富起来”,让他们有一种“折腾”、“消费”的欲望,所以文学奖项和文学节展一时多起来。客观地讲,作家若得到一些资金的投入,真正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做了实事、好事即长效的耕种,我认为也是善莫大焉。可怕的是,不少获得资金的单位未必是把钱使在刀刃上,而成为各地各相关机构互相取悦、变相交换旅游的消费,造概念、扯空投大旗然后拉帮结派、过于圈子化。这一点不可不察。
山大学中文系博士陈劲松:
写作比评奖重要
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文学,像今天这样热衷于举办各类文学奖和文学节活动。当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多数文学奖,不过是少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娱自乐,山头主义的盛行加之轮流坐庄的潜规则,让其早已沦为文坛内的圈子游戏。长此以往,哪怕举办再多的文学奖或者文学节,也对繁荣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无济于事,文学奖也好、文学节也罢,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日益浮躁的文学大势。真正优秀的作家,更为看重的永远是自己笔下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恪守的是“但行创作,莫问收获”,信奉的是从文学出发,回到文学本身。在他们眼中,任何奖项都只是写作的副产品。因为,真正的文学永远只属于信仰,文学写作永远都比文学评奖重要。
相关报道
文学奖:
从文学事件到社会事件
一直在努力提升公信力
茅盾文学奖:
一直在努力提升公信力
“我妈说评奖就该这么评。”2011年9月19日,北京国家大剧院,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身穿深蓝中式对襟上装的刘震云发表感言时幽了一默。
这句话说的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机制进步了。“实名制、62个评委,不管是评文学还是评任何一个学科,古今中外都没有见过。”刘震云形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的五轮六次投票“像超女”,“像过山车”,“过去文学评奖是文学事件,现在是社会事件。”
与往届相比,今年茅盾文学奖评选机制有两个创新:一是实行大评委制,62名评委,评奖委员会主任负责主持评奖工作,不参与投票,所以只有61名评委投票,初评终评评委相同,提前公布评委名单,评委实名投票并公布投票情况;二是开放网络文学,但参选作品要在评选年度内落地成书。
尽管刘震云说“今年茅盾文学奖最大的特点是民主”,然而,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评选结果还是争议不断。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你在高原》(四百五十万字,三十九卷)的阅读问题,获选作家多为作协主席和副主席的问题,所选出的作品是否实至名归的问题。
有人认为所选出的作品不能令人信服,茅盾文学奖评的不是作品,而是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五部获奖的作品,全然没有神秘感,因为该奖未能推出一位新作家,莫言、张炜、刘震云、毕飞宇、刘醒龙都算得上体制内优秀作家,可以进入获奖者行列,但你把另一组作家放入这个行列也不会错,比如:韩少功、李锐、格非、冉平、方方或者李洱、刘亮程、苏童、韩东、铁凝。此外即使获奖作品,其实也大可商榷。比如,莫言因《蛙》而获奖,但他最受好评的长篇小说是《檀香刑》,最有争议的是《丰乳肥臀》,此次授奖完全是为颁奖而颁奖。
掐指算来,茅盾文学奖已走过近三十个年头,这个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的奖项,无论花落谁家,都是人们争议的焦点。事实上,这些年,茅盾文学奖一直在找一个足以令大部分人满意的结合点,以期让茅盾文学奖重新获得公众的认可,这个努力首先就体现在对于评选机制的改革上和提升文学奖项的公信度上。
无论如何,这种努力是值得尊敬的。
人民文学奖:
诗歌奖颁给民谣歌手周云蓬
国内方面,除了茅盾文学奖,关注率高的还有人民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等。
11月3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出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意不断。长篇小说奖得主分别是方方(《武昌城》)和海飞的(《向延安》)。让人瞩目的是今年诗歌奖的获奖作者是民谣歌手周云蓬。
郁达夫小说奖是个新奖,由《江南》杂志社主办,只评用汉语公开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两年一届,2010年是首届。今年9月,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评选启动。这个奖引人关注,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的评奖机制。郁达夫小说奖初评终评实行具名投票,对每部入围的作品都将写出具体评语,并将这些评语公之于众,整个评奖过程接受公众的监督。
同时,今年,各种诗歌节、文学节依旧不少,而且越办越有特色。这些诗歌节、文学节主要有第三届青海湖诗歌节、厦门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诗歌人间等。其中,深圳读书月重点主题活动——“诗歌人间”经过四年积淀,今年再发力。今年活动的主题锁定为“诗神远游——建构当代中国诗歌国际传播力”。这是一个非常新锐的话题。20多位诗坛中坚、翻译家,从语言、文本、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展开讨论,探讨的视野开阔、深入、多元,多种观点交锋碰撞。
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
2011年全世界最关注的文学奖,无疑当属诺贝尔文学奖。而世人最为惊讶的是,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特兰斯特罗姆的作品触发画面感,且“凝练而通透”,促使读者对现实形成“全新理解”。
今年,有两个重要国际文学奖和中国作家有关,也是中国文坛关注的两个奖。一个是,3月17日晚,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在香港揭晓,中国作家毕飞宇凭小说《玉米》获得殊荣。毕飞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完全从作品出发的奖,能获得很荣幸。”毕飞宇是这个奖四年历史中第三个获奖的中国作家。另一个奖是王安忆、苏童入选英国文坛的著名奖项布克奖,遗憾的是两人最后皆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