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平
近日公映的《金陵十三钗》、《亲密敌人》、《失恋33天》皆有不俗的票房表现
文化强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性的自我认同,可以视为一个尚待完成的民族理想。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推动入世十年来的中国电影的跃迁发展,由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电影空间,积极融入、参与、引领世界电影,开创21世纪中国电影业的更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电影业的真正的做大做强。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个客观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它表现为经济一体化,社会、文化、生活与经济呈现一个整体性的变化过程。参与全球化进程,需要积极融入WTO。入世十年,深度参与WTO,受其深刻影响的中国电影,积极应对,直面多元挑战,在获得一派生机的同时,也更多地指向电影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提倡社会性,在市场的喧嚣世界保持清明,用文化传媒的文化力量来对抗现代市场所强行制造的种种压力,成为结束过去、整装待发、“走出去”与广大的世界电影融合的开始。
电影在新时期以来的不断发展,促使电影从业人员,包括电影管理者去注视电影本身的意涵,尤其是一个世界电影的多元语境与市场一体化趋向。迈入新的世纪门槛,面对入世的中国电影已经不是主题先行,表态至上,中国电影人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但是中国电影需要一些变化,这是一种必然。全球化背景里的中国电影,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需要跟势力强劲的好莱坞电影相抗衡。中国观众也在期待着中国电影跟市场的关系不再是消极的保护,而是一种积极的灵活的开放关系。
加入WTO无疑使中国电影面临更多好莱坞影片的压力。新世纪之初,国产影片跌入低谷,只有八九个亿的票房,其中进口影片就占总量的1/3,好莱坞介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陡然增多,而占到2/3的国产影片产生的票房还不足1/3。然而,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101亿元,从2000年的不足10亿,到今天的100多亿票房的实现,我们走了10年。2011年10月中旬,票房超过100亿,城市影院银幕数已达到8600块,发展迅速。在加入WTO的全球市场环境下,电影作为一种内容产品的商品属性更加突显出来。
新世纪以来,国产片的市场崛起,主要是国产商业大片在力挺局面,以“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为运作模式,以古装戏为主要类型,在制作成本、技术运用和类型诉求方面较之以往的国产商业电影有了很大的进步。国产商业大片使中国观众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对国产片的信心和期待,为国产电影赢回了一定市场份额,更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但是强烈的影像炫技,文化诉求的淡薄,精神走向、时代旋律和人文关怀倾向的偏颇,内容贫乏、思想苍白、叙事破碎,难免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瓶颈,也是众声喧哗的传媒声音中的众矢之的。尽管观影形式、文化政策、身份认同与市场等诸多影响性因素存在,但因为时代、经济体制、发行观念及途径以至国产电影本身的短板因素的作用,观众并未因此和好莱坞走得更远。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化和相关观念开始进入社会话语体系,并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从政治本位到经济本位再到“四位一体”的国家全面发展的环境中的个体本位不断交替发展、全球性语境下民族电影主体价值观与思想不断碰撞和确立的过程,是一个新与旧、美学与电影、艺术与非美学力量多元碰撞、不断作用与影响从而推动电影不断进步提升的过程。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引起文化界的热烈反响。目前,世界各国都已日益明确地把文明潜力和文化创造力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文化兴国作为一个民族的理想与根本性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成为国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一个全球性视野问题。从本质上看,民族电影表现彰显电影文化与价值倾向,以民族共同体为题旨与中心,关注现代共同文化基础与历史、现实生活,追寻并保有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底线与大背景,产生艺术、文化、商业诸方面的多维度的价值诉求,走到时代的前列,并进而推动电影的进步、成长、发展和创新。观察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和近年国产电影创作、生产趋向,不难看出,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找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基于一个共同的民族、历史与建构之上,体现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与发展意识。在当今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文化发展竞争加剧,人们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强烈体认、意识到对民族以至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因此,民族艺术表现必然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与文化结构之中,民族电影选择与发展,和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备是联系在一起的。建立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在文化传统、民族认同与民族身份基础之上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成为电影取材选择、创作生产传播和文化想象的根本基础。这是无疑义的。电影想象作为集体性的象征,指涉思维方式、时代社会心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关系的方式等,既承袭了一个共同的过去,又共享互相促进与发展的未来。
电影作为流行文化产品,总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健康发展的民族电影,既反映电影的特殊属性(包括执行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属性),又会和本土化的市场语境相一致,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因此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电影公共服务既是服务,也是民族电影的催化剂,更是教育、培养人并实现电影报国的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
电影的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深化电影的认识,面对加入WTO以来的新挑战与市场化,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用电影讨论社会,展现时间性维度与发展思考,向世界说话,并坚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性原则,实现电影报国的理想,在21世纪的电影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会愈益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