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主旋律影片评选受冷落 业内称表现手法呆板俗套

2011年12月28日 16:1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感人电影为何难以打动网友

  主旋律影片评选受冷落体现主流价值观引导缺失

  “给你眼中的佳片投上一票,再踩一脚噩梦般的烂电影,看看大家眼中的好坏标准差别有多大。”向烂片吐槽,对佳片喝彩,这几天,搜狐2011下半年十大佳片烂片评选活动揭晓已进入倒计时。像主办方希望的那样,一万六千多名观众上网拿出自己“肆意的热情”,留下对2011华语电影最直接的告白。

  不过,从目前网页上显示出的投票结果看,相比《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等年度商业大片的完胜,对那些曾经在今年国内不少电影节上载誉而归的主旋律影片,这些参评的观众好评率却集体惨淡。记者在留言板上也看到一些观众的感言:这些人怎么啦?看了以后能感动我们的电影,为什么就让他们这么反感呢?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如今的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严重缺失!

  界限鱼龙混杂

  搜狐2011上半年十大佳片烂片评选活动结束时,曾有网友尖锐指出,尽管“佳片”和“烂片”看起来泾渭分明,但稍加审视却不难发现,两者的界限其实并不那么分明,甚至可以说是鱼龙混杂,雌雄莫辨。佳片和烂片区别不大,甚至可以互换。最可笑的是在媒体评出的佳片和烂片中,《刀见笑》同时榜上有名。

  岁末年初,打着盘点的旗号,网上各类佳片、烂片评选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和搜狐“最佳”、“最烂”各列出57个候选影片供网友投票不同,在另外一些盘点、评选中,主旋律影片则根本入不了主办者的法眼,一些所谓的评选更像是某些人个人情绪的发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好恶的权利,全民娱乐的氛围里,观众更关注娱乐性强、贴近受众心理状态的题材也无可厚非,但重大题材的电影一再受到冷落,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吗?

  狭义理解,英模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才是主旋律;广义理解,所有表现真善美的作品都是主旋律。当反映诚信、守诺、知恩图报,记录生活点滴、反映百姓苦乐,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间真情的故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真善美已经不再拥有吸引我们的理由,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上缺乏有力的引导。

  弘扬主流价值

  201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从年初到年末,《惊沙》《歼十出击》《秋之白华》《建党伟业》等数十部相关题材的主旋律影片登陆国内院线,其中一些作品不但口碑颇佳,票房收入也同样不俗。不过,“主旋律”三个字还是让一些电影人讳莫如深。在不久前某部电影的发布会上,制片方特意拜托记者在新闻稿中不要称该片为主旋律电影,否则会影响票房。在国外一些经典大片中,我们也会频频看到宣扬社会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的电影,比如《阿甘正传》的美国精神鼓舞了一代人以平凡的生命活出不平凡的人生,而《拿破仑》则让欧洲人重拾了失落已久的“英雄梦”。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主旋律电影反倒成了一个令人讳言的标签?

  对此,业界人士认为,虽然一些优秀电影人已经通过借鉴类型电影叙事手法、采用明星制、利用商业运作等方式,创作出《张思德》《集结号》《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等一批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不过,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主旋律影片创作上的种种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主旋律电影仍然深陷于旧思路的窠臼,依旧只是教科书、传声筒,因而受到市场和观众的冷落。“主旋律电影最大的卖点和亮点就是以生活为支点,强调以情动人,给观众一个走进影院的理由。”在《离开雷锋的日子》《辛亥革命》编剧王兴东看来,在今天娱乐文化泛滥的大环境下,一些主旋律电影吃力不讨好,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主要在于表现手法呆板俗套令人乏味,同时价值内涵也陈旧,“主旋律”本是“时代主旋律”,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依样画葫芦,难免脱离时代,脱离群众。观众普遍需要的电影应当既弘扬主流价值,又带来美感,能感动心灵,这样的作品才是中国电影的主流。

  特约记者  闻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