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学网站多而不火 与世脱节推广艰巨

2011年12月29日 10:4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真正弘扬不是捧上云霄,而是让它深入到一个民族的骨子里。

  从来没有这般热,也从来没有这般冷僻。伴随着国学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持续,各种国学网站也应运而生,在网上搜索“国学网”,可以得到150万个结果。

  然而,如此多的数量中,却少有在社会中影响力广泛的国学网站。大多数国学网站,目前只是勉强维系,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尚谈不上维系,仅仅是一些传统典籍的数字化而已。

  尽管有不少人看好国学网站在未来的发展,但如今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结合,局面并不那么良好,或者说传统文化在现代传媒中处境尴尬。国学网站的经营之道究竟在哪里?

  【现状:多而不火】

  林林总总的国学网站,看似应和国学热而纷起,但局面并不能让人乐观。虽然数目很多,但是用户却不多。

  创办于2000年的“孔子二○○○”网站站长温厉介绍了该网站目前的状况,他说:“现在我们网站基本上是在维持,经费方面,有时候会有一些热心的会员网友捐助一点,另外为一些学术会议做一些宣传也有少量的费用,但是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自费在维持。网站这个东西,说花钱,多少钱都不嫌少,说不花钱,少量的费用也能维持。”创办已经八年的中国当代儒学网理事长柳河东说:“当代儒学网是一个公益性的网站,有志于推动儒学的现代化、当代化,将儒学中的智慧和思想推广给当代人,目前网站从上到下,从出资人到工作人员都是义工。经过这么多年,虽然影响力有了一些,但是毕竟缺少专业性的人才,离大众化还任重道远。”

  众多的国学网站中,有很大一部分仅仅是将一些传统典籍数字化,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网站,而一些真正发布文化信息、提供交流平台的网站,人气也并不是很高。

  温厉说,“‘孔子二○○○’好的时候每天点击量上千,现在每天也就几百而已,作者群体和阅读群体都是相对固定的群体,大家在一起发表意见,互相讨论。”柳河东也说:“目前来说,国学网站的用户基本都是一个个的小圈子,和那些大众网站依旧有很大的差距。”

  【难处:与世脱节】

  在数千年的时间中一直都充当着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为何到了互联网时代,成了少数人的爱好?国学原本是大众的学问,为什么今天不再大众?

  温厉说:“国学并没有消失,人们的一言一行中,仍旧保留着许许多多传统文化的印记,大家对于国学也有需求,如今很多家长并不排斥甚至希望能给孩子一点儿国学方面的教育。但另一面,搞学术往往却是在自说自话,宣传国学的网站也只有少数人感兴趣,两边是分开的,找不到结合点。”

  柳河东说这和时代的状况有关,他说:“这是一个浮躁、纷争、贪欲膨胀的时代,几十年的经济先行,调动了人们的欲望,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财富,而不是精神、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500年前的话,在今天再次重现。”

  柳河东一直希望把中国当代儒学网做成一个儒学的门户网站,做成一个大众网站,但他也承认,这并不容易,他说:“我们利用最先进的工具来推广国学,推广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和思想,整整八年,过得很艰辛。现在已经改变了很多,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好的局面。但是在达到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首先的困难就是经济上的,光靠风险不是常态,也很难吸引大量专业的人才。其二,如何把用户从圈内扩展到圈外,这也是大众化的关键所在。我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增强实用性、互动性,开设各地分站,发布当地最新的国学信息、资讯等,但是要见效,还需要时间。”

  【疑问:国学热了?】

  媒体上的国学报道,各地的读经热潮、复古活动等等,似乎都在说明国学在这个时代确实有火热的征兆。但另一面,领先潮流的互联网上,国学却冷冷清清,是否说明,国学热真的仅仅只是一个概念?

  温厉说:“人们都说国学热,但究竟热到什么程度?国学是一个长期性的东西,并不是一时的热潮就能怎么样,何况目前的热潮还有疑问。”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则不太认同国学热的说法,他说:“真正的热不存在,有也是虚热,不能因为于丹、易中天在电视上讲《论语》、《三国》,就说国学热了,也不能因为什么少儿读经、穿汉服,就认为国学的春天到了。尤其在当今这个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热那就是一个传说。事实上,我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恰恰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基础受到侵蚀的时候,载体要繁荣,那是异想天开。所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精髓的传承,应该有危机感,而不是兴奋感。”

  当今时代,任何社会关注的话题,往往最先在网络上得到反映。对此,时统宇说:“每年各种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但我们在其中很难找到国学的影子。另一面,当我们想要弘扬某种文化的时候,其往往反而是处于边缘地带。”

  【方法:潜移默化】

  柳河东说,希望他们的网站能够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推广给更多的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时统宇说:“其实真正的精髓,是留在骨子里的,是在人们最平常的生活中的,国学从未冷过,所以谈不上爆热爆红。”

  所以,不管是百年前开始的否定传统文化潮流,还是今天的复兴潮流,其实都不是文化传承的正途,时统宇说:“文化在生活中体现,不管是捧杀还是棒杀,都不是科学的方法,也很难奏效。文化的传播也是一样,费力气弘扬时,反而在边缘,踏上千万只脚,恰恰是在推广。每一种传播工具,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爆发出力量,和传播本身的特点有关。所以,我觉得,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好的东西,比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学而不厌等,应该从最基础的生活中做起,一点一滴地改变人们的观念,让它们重新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成为最基础的价值观。真正弘扬不是捧上云霄,而是让它深入到一个民族的骨子里。”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经典诵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