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流行在河北省黄骅县沿海一带的冯家堡、赵家堡、岐口等村镇。据冯家堡渔鼓艺人王岐彬(同治年间生人)生前讲,黄骅渔鼓戏是从山东惠民地区沾化县传过来的。清光绪初年冯家堡即有渔鼓流行。黄骅渔鼓与沾化渔鼓的剧目大体相同,伴奏乐器也完全一样。但是,黄骅渔鼓与沾化渔鼓的曲调、旋律却有不同。渔鼓传入黄骅后,受到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发生了变异,曲调中糅进了黄骅民歌成份,因而具有鲜明的黄骅地方特色。
黄骅渔鼓戏初期为打地摊演出,由一人站着领唱,并有简易的表演据了解,渔鼓筒过去是用劈开的竹子制作而成,长1.1米,筒口以前是用鱼鳔做蒙子,故称渔鼓,筒子外面用蓝布条包裹,起装饰和密封的作用,现代渔鼓筒一般用塑料筒,不仅密封好,而且轻便,筒口蒙子用猪、羊的护心膜,既有柔韧性,声音又清脆洪亮。
渔鼓内容多为艺人自编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慨世间不平事。渔鼓用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曲调抑扬顿挫,形式活泼。道光至光绪年间,鱼鼓非常兴盛,鱼鼓艺人除演唱传统的道教故事之外,也演唱由戏曲及话本小说移植来的历史演义和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
渔鼓是由老师口传身教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单人行艺,可站可坐,分紧板、慢板、哭板、普板等几种板眼。道具简单,由吊板、渔鼓、简板组成,表演时,击打吊板开场,右臂抱着渔鼓筒,左手拿简板,摇动手腕,使简板上下相击,右手并拢的三指击鱼鼓筒皮膜,发出“嘭嘭”的响声,口中唱白兼用,腔调清越,时而高亢,时而沉郁。鱼鼓抑扬顿挫、起伏较大,说白颇具特殊韵味,并富有风趣、诙谐、幽默的特色,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故而深深地扎根于大众之中。渔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紧跟时代脉搏,及时、真实地编唱一些新段子,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宣传计划生育的《只生一个好》,宣传知足长乐、孝敬老人的《十不足》等,使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其他人席地而坐,用左手执简板击拍,用右手击鼓伴奏。干板徒歌,无管弦伴奏。(董传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