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现在中国油画相对平和 表现技巧水平提高

2011年12月29日 17:4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刘曦林:当前美术逐步走向平稳,这是由时代氛围决定的,我们身处和谐的社会和平稳的时空,这种和谐的艺术油然而生。这代青年人心态比较虔诚,写实功力扎实,但相对缺少朝气。青年人要找到传统和创造之间的契合点,一方面在深入感悟生活的基础上,深度表现主题思想、内涵精神和内在美,即使在技术上不完整,但能够感染人。对生活认识的深入和创作冲动的激情爆发,可能产生内在美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形式上深入,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要有自己的形式节奏的要求,尽可能和自己的内容达成共振的艺术效果。

  王镛:当下美术处于相当于文艺复兴前期的一种蓄势待发、能量积累阶段。青年人扎实的写实功底为中国美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从当前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可引申出“美术强国”的概念,而美术强国的建立寄托在青年美术家的身上,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画家必须要有一股雄强的气势,要有强悍的锐意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把中国当代美术推向更高的阶段。

  王宏剑:作为三届、四届青年展的油画评委,我主要探讨油画创作问题。力作在动荡的时代才能产生,人有非常强的激情才能产生非常大的作品,现在中国油画相对平和,表现技巧整体水平提高。从两届青年美展来看,油画普遍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普通老百姓,反映年轻人自身的状况,摆脱了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模仿。这种自信建立于现在中国经济的发达和富足,明显在油画里面带入了一种中国风,一种东方的审美感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和笔墨韵味,这将是中国美术今后发展可以和西方油画拉开距离的一种因素。

  梁江:从这个展览看到中国美术界已经走出了浮躁,走向了平和,凸现出学术性。油画写实水平非常高;工笔画体现了当代中国画能够达到的新高度;版画、水彩画相对软弱。写意性中国画要突破;要警惕为写实而写实的描摹等不良的创作倾向。青年美术家从自己心灵的深处发掘,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深入到底层,反映社会的现实题材,还有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体现了中国美术青年群体正在崛起的潜在的雄厚实力,展示出中国美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具有令人振奋的气象。

  尚辉:以“稳健中的行进”来评价此次展览,与上世纪80年代“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和“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给予人们具有颠覆性的艺术观念相比,呈现平和的样态。这次更多地看到青年艺术家在承传中有发展和创造。主要参展作者以7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处在一种思想解放、思维活跃的时期,力求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新的推进。如写实性绘画作品突出,青年艺术家站在时空交会的历史点上,进行了历史的创造;漆画给人的感觉非常强烈;一些版画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捕捉到当下时代朝气蓬勃的信息。

  裔萼:以同代人的身份来思考,与前辈艺术家相比我们所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青年艺术家有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有比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创作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但大多数没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担当意识。展览总体的印象是平和有余,锐气不足,缺乏精神之气,这是青年人面对现在消费主义热潮的一种妥协。我们这代人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精神?面对这种全球化的语境如何挺起艺术的脊梁?在世界格局当中如何构建我们的文化?我吁求青年同辈应当去思考这些深刻的、宏大的问题,因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我们艺术的高度。

  王冠军:作为参赛青年艺术家,我的获奖作品《今夜不回家》是与《Hello,北京》相对应,一个是表现外国人逛北京胡同,另一个是中国人在国外的场景,表现一种中西文化交错感,表达出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和碰撞。我坚信艺术创作的共同目标是寻找各种适合自己的形式去探求美的本源。当既有的样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和审美需要,人们自然会探索、发现、完善,新的技法形式、新的表现语言,新的艺术样式自然会出现。

  李传真:我被称为获奖专业户,成功要诀就是敢做、敢画,不计较得失,一定要画出与一般人想法不同的作品。观展后感到失望,中国画作品都是老生常谈,没有太多新意,有些人物画作品造型都不准。我认为人物画创作首先要从结构上突破,打好造型基本功,加上其他的修养,全方位综合才能最后获得成功。

  大家集中讨论了中国画写意的问题,指出在整个展览中工笔画占据绝对比例,而且实力强劲,写意画少而弱。但同时也都认为中国画有一个先工后写的过程,写意性是需要人生的历练和时间的累积,顺其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产生写意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