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Twitter复制和创新的结果,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本土特色。本年度,微博研究出现了多重主体齐头并进、多元方法共生共存、多维视角多维透视的新特征,在微博传播特性、社会价值及管理维度等方面达成了若干共识,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之争。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它是指用限制在140字以内的文本消息及图片、影音等多媒体内容,展示个人最新动态的一种微型博客。Twitter从2006年10月开通至2011年1月,在全球已拥有近2亿注册用户,年增长率约1500%,每日访问量约30亿人次。据CNNIC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微博用户在2011年也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社交网络的首选。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那么紧随其后的2011年便是微博研究的勃兴之年。作为Twitter复制和创新的结果,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本土特色。本年度,微博研究出现了多重主体齐头并进、多元方法共生共存、多维视角多维透视的新特征,在微博传播特性、社会价值及管理维度等方面达成了若干共识,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之争。
其一,微博“碎片化”的“症候学”与正面价值之争。与传统媒体相比,本年度研究延续了对微博之“微”与“博”的研究旨趣。其“博”体现在微博的广泛社会应用;其“微”则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模式的碎片化。但与以往碎片化特征的症候学研究视角有所不同,学者深度挖掘了碎片化的传播学正面价值。如彭兰在《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中提出,建立在碎片化社会基础上的微博信息碎片化代表着传播模式的变革,其正面价值的发挥通过“全民投票”的信息碎片筛选机制、“自组织”内的信息碎片优化机制、专业媒体的碎片整合机制三种途径得以实现。这为客观、全面看待微博的碎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二,微博的“私域”与“公器”之争。即微博的属性之争,微博究竟是社交属性还是媒体属性更强?微博这种自媒体私域与公器的边界何在?尽管对此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但其研究意义逐渐得到了认可。对于微博的基础理解不同,选择的道路也会迥然不同。如新浪微博推出共同关注功能,强化社交关系属性;而搜狐微博则强调媒体属性,拓展了包括用户访问足迹设置、多图连发等功能,便于动态事件的连续发布。互联网人、媒体人及学者都加入了思考的行列,形成了“微博媒体说”与“微博社交网”及“微博融合说”三种观点。
“微博媒体说”是指,微博是一个逐渐兴起的公共领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将成为中国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认为,在中国,微博的媒体属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非常强。而在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看来,微博是革命性的媒体,但应兼顾社交属性。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提到,微博是传统媒介自身功能不足的反弹,本身具有巨大的媒体功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媒体。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同样出现了媒体的自我审查等问题。与此同时,微博更具社交属性的观点也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支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指出,微博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社交工具,但在中国它的媒体功能被放大了。北京大学教授徐泓提出,微博发展即将进入精关注、多互动时代的第二阶段。最近,两分法观点——糅合说开始出现。如学者书宁认为,微博的属性正是糅合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各自法则才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其三,微博的“正午”与“黄昏”之争。目前,已有研究多强调微博新传播特性的优势所在,侧重挖掘“@”的乘数效应及140字里的大乾坤,归纳微传播对于信息集散模式形成的冲击。或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探讨其影响力之源,对微博的社会发展前景给予了乐观预测。另外,与对微博这种新型媒体的“迷”状态所不同,也有学者对微博进行了冷思考。如薛松、肖小蓓在考察国内三大微博网站均没有商业化运营,仍处于持续投入期的事实后,分析指出,微博网站存在热度消退、赢利不明、监管趋紧等问题,须尽快找到一种健康的自生性的增长模式。匡文波等新媒体学者分析了微博之弊,指出微博已处于创新扩散S曲线的下降阶段,对微博发展前景提出了预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出版的2011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对微博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微博很“火”但也须“去魅”。同时,传媒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也对微博商业价值的再认识和赢利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四,微博的“实名制”管理之争。这场争论的焦点依然在于如何在信息安全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实名制的拥趸者参照Facebook的强制实名做法,强调匿名制对信息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存在谣言盛行、“僵尸粉”等问题。他们认为,实名制管理将成为“微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端”。而反对者则分析了实名制侵犯隐私的可能和造成对公民表达权的侵害。值得反思的是,反对实名制多被冠以普通网民的名号,甚少学者明确支持此观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媒研究生态。近日,北京首推微博实名注册,提出微博发言须实名注册,不实名将禁言三个月。至此,网络实名制管理的大幕终于开启,激起了新一波的学术争论。
以上这些学术之争体现了问题意识,将成为微博研究新的增长点和深化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这些紧密结合中国实践的微博之“争”,若能够避免成为意气之争,让学术回归学术、舆论回归舆论,势必会成为通向真理的康庄大道。(党生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