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十三钗》的失足落水:张艺谋误解杜牧诗本意

2011年12月31日 08:3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解玺璋

  用恢复历史真相要求张艺谋的人是注定要失望的。因为,《金陵十三钗》根本不是“南京大屠杀”,更不是“南京保卫战”,他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只是借用了南京1937年12月的某些场景罢了。这个故事如果换成另外一些场景,未必不能像这样讲下去。

  问题出在故事本身。一定要在13个女学生和14个风尘女子(中间死去两个)中分出孰轻孰重,张艺谋的确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如果说他的影片就是关于这道难题的一种解答,那么,解题者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女学生不能让日本人糟蹋,难道风尘女子就可以吗?哪怕是出于她们的自愿,叙事者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在这里,影片的潜台词告诉我们,让她们代替女学生去慰问日本人,其理由无非是说,她们就是干这个的。这种意识当年也许能够得到教会女学生与风尘女子的共识,她们都这么看是不难理解的;但在2011年的岁末,这种意识依然能够成为一部影片叙事的出发点,却让人感到有些无奈。作为人,风尘女子和女学生难道有什么区别吗?风尘女子舍身取义,自我牺牲是一回事,认为她们对付这种场面更有办法是另一回事。

  影片中曾经提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但杜牧的本意似乎不是批评商女不爱国,因为在他看来,亡国的责任绝不是这些商女所能承担的。可是,《金陵十三钗》却把所谓不爱国当成了这些风尘女子的原罪,似乎不经过一番自我牺牲的救赎,她们就不能成为人。于是,在这个故事里,这些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她们只能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自证清白。然而,这种证明或救赎却是无力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影片的叙事者把她们作为一个有价值和尊严的人来对待,深入地挖掘她们的灵魂,而仅仅因为她们的特殊身份,安排她们走上这条“救赎”之路。甚至在那个不眠之夜,当12位风尘女子换上朴素的学生装,在学生们面前演唱那首《秦淮景》的时候,女学生的主观视域依然是摇曳生姿的风尘女子形象,这种抹不去的底色,又何尝不时时出现在影片叙事者的主观视域中?

  影片公映前就曾听到一种声音,他们以质疑的口吻说,难道妓女就不能爱国吗?这一问反倒露出了自己的马脚,很显然,人们同样可以问,难道女学生就不能爱国吗?其荒谬性就夹在这两问之间,因为,无论谁去,都只是去做给日本人的“慰问品”,不能说去了就是爱国,不去就是不爱国。历史上不是没有描写风尘女子爱国的优秀作品,比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真正的秦淮名妓,作者孔尚任就写出了她的家国情怀,兴亡之感,姑且算是写了妓女“爱国”吧,但似乎并未写她为了表示其爱国而不得不去“慰问”南明或清朝的权贵,反而写她为了自己的爱而坚守妆楼,最后更不惜以死明志,其实是显示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李香君固然是妓女,但无论是在作者的心里还是笔下,她都不仅仅是个妓女,而首先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建议“十三钗”能就此做一点反思,找一找差距究竟在哪里,不能总在最后一步失足落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