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南京第一幢三层“洋楼”,也是当时南京最高建筑;它的钟声当年一敲响,半个南京城都能听到;它是南京教育的标志性建筑,蔡元培、徐悲鸿、魏学仁等大师会定期在此进行“温暖聚会”……昨天,有着123年历史的金陵中学汇文书院钟楼抗震加固及恢复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投资330万元,预计明年5月完工。
本报记者 王璟
这幢建于1888年的“三层小洋楼”
充满标志性意义
是南京教育的符号
汇文书院钟楼是金陵中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京教育的符号。它始建于1888年,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学校建筑中最老的一栋建筑,当时被称为南京第一幢“洋楼”,也是当时南京最高建筑,距今已有123年的历史。据了解,因为钟楼是当时南京最早的多层高楼,名气很大,所以 “三层楼”就成了钟楼的代名词。当时行人问路、雇车,如果找汇文书院不知,找“三层楼”则一下子就晓得了。
昨天上午9点40分,钟楼开工修建仪式正在进行,在阳光的照射下,等待修建的钟楼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者伫立在校园中,俯视着所有的人。记者看到,钟楼的外观充满了古朴的气息,立在它面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显示着它的古老和珍贵。钟楼为砖木结构,清水砖墙面,是比较典型的美国殖民期风格的建筑。1992年3月,钟楼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来,钟楼做过教室、行政办公室甚至是宿舍,封闭前用作校史展览馆。据悉,钟楼是金陵中学标志性建筑,120多年来,在金陵中学的刊物上、校徽上、标牌上、请柬上,纪念册上,乃至校服上屡屡出现钟楼的图案。
长期以来,在众多金陵中学学子眼中,钟楼一直是个神圣并有些略带神秘的地方,而很多校友回母校,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钟楼拍照片。“上个月14日,一位从美国来的80岁的老校友吴建民先生,带着一家7口人来母校,一到了钟楼就激动不已。”金中校史会的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老人一进钟楼就回忆起自己当时在哪个教室上课,坐在什么位置,旁边坐着什么人。“钟楼真是金中人最深刻的记忆啊。”
1917年顶层失火被毁,主体建筑三层变两层
记者发现,几张老照片里的钟楼和现在不太一样。从十九世纪末和1910年的三张照片上看,原钟楼的主体为三层,第三层为四棱台形,上部略收,平坡方顶,但每层楼的窗户位置对应。“钟楼的建筑主体原为三层,后因1917年一场大火后被改为二层,现顶部为一钟亭。”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1917年顶层失火被毁,修复后顶层和钟亭就改成了现在的式样。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了即将开始施工的钟楼内部,寻找历史的影子。钟楼内部因为清理转移而显得十分空旷。而正是这样,钟楼原来的面目却变得清晰可见。钟楼为砖木结构,外观为青砖砌筑,勒脚、檐口等处有精细的装饰线脚。每层楼的窗户上沿并水平绕墙体一周还有外凸的桔红色装饰线。现屋顶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铺设,其上还有两个壁炉的烟筒。门窗为半拱形木质结构,楼梯也是木质的,室内还铺有木质地板。钟楼的平面图是 “申”字型,据悉占地约330平方米。南面顺台阶直上是正门门廊,北面从两侧顺台阶而上是后门门廊。一楼内北侧,楼梯下面是地下室的入口。一楼和二楼的中间是走廊和楼梯,两边几乎对称为四个大室;三楼以屋的坡顶内缩为六个小室(阁楼),每小室各有一个外伸的“老虎窗”;三楼过道处设了一个门,便成为一个中室。从中室进去,西南角有一个陡直的木梯,拾级而上掀开顶盖就到了四方钟亭。钟亭当中置有一口很老旧的大钟,旁边还有一根细长的绳子和一个很陡很长的梯子。“这根绳子是后来为了敲钟方便而设置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藏着的地下层当年救了很多难民
钟楼被叫做三层洋楼,从外表看,也的确是三层,三层以上有一个小小的房间,用于安置铜钟,因此也有人叫它三层半,而钟楼的地下竟还有一层,这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彭老师说,就是这个地下室,曾作为藏匿和保护妇女免遭日寇蹂躏的处所。据悉,1938年初,金中划为难民区,住满了难民。工友严师傅将40余名难民妇女藏进钟楼底下的地下室,暗中给她们送饭送水。一天,日寇进校搜查,扬言要把无人认领的难民统统抓走。严师傅先认一难民男青年为儿子,另一位王师傅又认一难民姑娘为女儿,使他们幸免于难。被救的两人,后来结为夫妇,1960年还来金中找恩人报恩。
这口响彻十几里的“神奇大钟”
回音穿越三个世纪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
学生们以钟声为令上下课
“钟楼里最让人怀念的是它的大钟。很多校友都对那个钟声念念不忘。”彭卫平老师告诉记者,当时的金中附近很多都是农田,很空旷,所以每次钟声一响十几里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电铃前,钟楼的钟一直履行着它的职责,上课、下课,都是以它为令。1988年,金陵中学校庆100年,钟楼上的钟足足敲了100下,非常隆重。而最近一次敲响它,还是2008年学校120周年校庆。
1968届校友谢金才就对这口钟多次进行了考证,并在《当钟声响起的时候》一文中写道:经考证:此大钟是一百多年前从美国运来的。此大钟与中国悬挂式的撞钟不同,它是欧美座式的晃钟,采取的是分体铸造与组合安装的方法造成,而且大钟主体的材质是一种铸钢,以往所谓“悬挂”及“铜钟”之说,都实为百年误传。该大钟的名称叫“博尔登教堂大钟”。大钟门形框的中间有螺栓与下面的大钟主体紧固。在门形框下端各有一个耳轴,由两个轴承座架支撑;在西侧轴颈前,径向四等份一周有螺栓固定着四块硬木长板(呈X型)。这是原来敲钟装置的木质轮盘所残存的辐条板。当年,只要带动这个木轮,门形框连同大钟就会以耳轴为中心南北向来回摆动,悬在钟内的吊锤随之与大钟的钟沿内壁相撞,从而发出穿越云天的鸣响。巧妙的是:在钟内南侧装有一根弹簧板,应该是控制吊锤与钟沿撞击速度和力度的玄机,而且还能有效防止启动噪音。在大钟摆动过程中,通过弹簧板的缓冲与反弹,能使钟声有三个及以上谐波间隔。随着摆幅变化,钟声得以谐波叠起,柔和甜美、高低起伏、持续不断。
据其考证,这口大钟应该是1899年或之前的产品,根据美国当地近期同类大钟收藏的市场交易价估计,这口钟现在估价高达1900美元。
摆动敲钟、杠杆敲钟、直接敲钟
敲钟方法在变,钟声不变
据了解,摆动敲钟的方法用了大约有二十年。由于摆动敲钟比较麻烦,而且人要上到钟亭位置,所以后来学校改用了第二种敲钟方法,即在钟口下面用了一个平“V”字形的敲钟杠杆,其底部有孔轴为支点,由小支座支撑着,其一端是锤头,另一端系着的细钢丝绳穿过楼板直通楼下。这样,无论人在一楼、二楼、三楼,只要把绳子往下用力拽一下,通过杠杆作用,锤头就能猛击大钟钟沿内壁一下,从而发出宏亮的钟声。
正如金中众多老校友记述:早年学生们的生活节奏一直都是以此钟声来指挥的。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电铃的使用和普及,大钟才逐渐走向退役。为迎接建校100周年,1988年学校对钟楼进行了大修,第二种敲钟装置保存完好。2006年5月,国务院将钟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建校120周年的钟声是采取第三种敲钟方法,即由人登上钟亭,再用硬质木锤直接敲响的。尽管如此,钟声悦耳依旧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