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读邢军纪《最后的大师》:不该让遗忘成为馈赠

2012年01月04日 18:18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作家孙犁曾说:“写传记,应该首先理解那个时代。”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的军旅作家邢军纪,似乎深谙这句话所蕴含的真意。他笔下的传记主人公叶企孙是中国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奠基者,是影响我国航天、空气动力、气象等新科技发展进程的扛鼎人物,更是钱学森、王淦昌、钱三强、李政道、王大珩、钱伟长、华罗庚、康世恩等著名科学家的培育者和引领者,也是他们终身尊崇的恩师。然而历史却以残酷的方式和这位深刻影响着中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大师,开了一个让人心酸的玩笑。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错判成特务、划为右派,受到严酷的打击和莫名其妙的冷遇,在凄楚和屈辱中度过了大半的人生,最后带着病痛和寂寞悄然谢世。他的睿智与光焰被人为屏蔽并隔断在人世之外,以至于今天,当人们津津乐道“两弹一星”和中国航天的迅猛发展,侃侃而谈钱三强、李政道、杨政宁及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能知晓叶企孙是谁。更没有多少人还能记起这位对中国新科技的奠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大师。遗忘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时代给予他的惟一的馈赠。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从大时代的脉络中去寻找并匡正主人公的生命位置?如何在穿透时代的颖悟中切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如何在完成主人公人物造像的同时又延伸出对时代状况的透析、摹写与反思?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瓷器活。

  邢军纪苦苦追寻十个春秋,“不抛弃,不放弃”。在对历史进行沉实地追索与严谨地梳理后,艰难地攀缘到一个澄明的思想高点,在那个高点上消解了专业的鸿沟与时空的阻隔,与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融合与约见。平等的对视与心灵的交汇,让邢军纪透过叶企孙的生命图谱,把握并触探到了那个时代的隐秘,剥解到了一些人类的哀伤。于是,带着一种感同身受的爱意与痛感,涌动着悲天悯人的叙述激情,怀揣着历史主义的严谨态度,他用自己心灵的体温,完成了对一位真正大师精神图景的摹写与报告,这报告充满了丰满的隐喻。

  评论家李炳银评价说,真正的大师是历史无法掩盖的,当代社会人文精神不断被消减,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很大误区。叶企孙的命运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也是必然。多年来对科学家采取了冷漠或实用主义的方式,对他们的精神或更高层面的东西不太关注,从这方面说,邢军纪写出叶企孙,意义重大。这样的作品是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勘误;是在一个大师的人生形迹上对于一种作为、精神和人格的肯定与记忆。孙郁则认为,作为文学家,邢军纪的叙事手法灵动,文笔轻松细腻,感性细节多而生动。从某种程度上,邢军纪的《最后的大师》甚至填补了很多人认知现代知识分子的盲点。

  在笔者与邢军纪进行的一次写作对话中,谈起自己笔下的叶企孙时,他仍沉浸在一种深厚的悲悯情绪中:“叶企孙是个太伟大的悲剧人物,沉甸甸的。本质上,他是站在民族之巅的人,用生命实践完成着科学救国的信仰,一生不曾背叛。写作进行到后半程时,内心被一种强烈的感伤情绪笼罩着,觉得这些破译了民族优秀遗传密码的大师们渐行渐远,他们不可复制,不可再生,而我们只能站在一个空旷的精神断裂地带上,眷恋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却无法追回……”

  我是用了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地将这部厚重的传记文学阅读完的,之后又忍不住对部分章节反复品味。但放下书许久,依然被一种浓烈的思想情结稠稠地围裹着,挥之不去。无论从思想质量、行文气象还是从传记文学的叙事艺术上,《最后的大师》都是一部具有某种预言和示范性质的优秀文本,很值得探下身子去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剖。它对于当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重塑与指引,对于探究民族科技原创力损伤的根源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书写价值。

  (孙海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