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来越多国产电影把能招惹话题,但其实在影片中无足轻重的东西当作卖点——
电影招非议,营销惹的祸?
本报记者 邵岭 实习生 黄纯一
张伟平在影片营销上一直不走寻常路,不过这一次,他似乎走到了歪路上:《金陵十三钗》上映以来,有关影片“过度渲染情色”的议论如影随形——在不少观众看来,这都是营销惹的祸。
营销正日益成为国产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怎样营销才能成功,眼下似乎还在摸索。许多观众注意到,越来越多国产电影正把能招惹话题,但其实在影片中无足轻重的东西当作卖点,而事实表明,观众的品位和趣味多种多样,“一招鲜”不仅不能“吃遍天”,恐怕还会损害许多人对电影的“第一印象”。
一朵挥之不去的乌云
《金陵十三钗》上映之前,一篇指责这部影片“走情色路线”的文章就在网上引发了波澜。不少网友质疑,文章作者尚未看过影片怎么就能下此结论?太武断了。然而讽刺的是,让文章作者产生此等“第一印象”的,恰恰是影片制作方的种种“营销手段”,比如贝尔偷瞄倪妮胸部的大幅海报,又比如《我与贝尔演床戏》之类的花絮文章。就连一家美国媒体不久前也刊文指出,《金陵十三钗》在前期宣传中处处流露情色意味,令人反感;《我与贝尔演床戏》等等,若出现在一部爱情片的宣传册里,大家恐怕也就一笑了之,可影片表现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涉及民族创伤的严肃、敏感题材,这么做实在非常不恰当。此文还指出,张艺谋并非第一个试图借大屠杀题材展现复杂人性的导演,当初《辛德勒名单》上映时,很少有人质疑过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拍摄动机,但《金陵十三钗》却引起很多中国观众对“动机”的猜疑乃至不满,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它的营销。尽管很多观众在看过之后都说影片没多少情色意味,但“情色”二字仍然犹如笼罩在“十三钗”头上的一朵乌云,至今挥之不去。
同样被营销拖累的,还有圣诞前夕上映的《亲密敌人》。因为导演和男女主角都拍过《杜拉拉升职记》,新片便早早喊出“升级版《杜拉拉升职记》”的宣传口号,不料效果适得其反。有网友评论说,当初《杜拉拉升职记》是借原著小说的高人气才赢得了票房成功,片子其实空洞粗率,并非一部好电影——“现在营销团队如此宣传,不是在给新作添堵吗?做宣传的人看过《杜拉拉升职记》没有?如果没看过就信口开河,那是典型的混饭吃;如果看过,眼光也太差了吧!如果是导演出的主意,那就是明显缺乏自知之明……”更有网友直言不讳:冲着“升级版”仨字,就没有兴趣看,“‘杜拉拉’已经够华而不实的了,‘升级版’岂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意思?”
抄袭人家海报只是表象
“不恰当的营销真有可能毁了一部电影,但遗憾的是,国产影片普遍缺乏成熟、专业的营销团队,《金陵十三钗》和《亲密敌人》的失策并非个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如是感叹。他告诉记者,国内电影界直到2003年左右实行院线制,才开始有了营销,但干这个的大多是从电影发行等行当半路出家,创意不行、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欠缺。能够直观地说明这种“欠缺”的典型例子,是海报。石川注意到,现在不少国产新片的海报都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以前如《唐伯虎点秋香2》抄《金刚狼》、《欠债还情》抄《史密斯夫妇》,近来的新案例则如黄磊执导的短片《老男人历险记》海报,被指“全面抄袭”乔治·克鲁尼主演的《总统杀局》海报。
石川指出,海报抄袭只是表象,透露出的内在问题是营销人员不能准确把握观众心理。所谓营销,就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推介行动,只有吃准他们的喜好才能成功。2002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韩国电影《醉画仙》,分别针对东亚和欧美市场设计了两款海报:投放到东亚市场的,画面是男主人公拿着酒葫芦坐在房梁上,东方人欣赏的文人墨客不羁气质尽显;而投放在欧美市场的海报,则是一对男女在河边草地幽会,让不了解东方文化的当地观众容易“看懂”。
“为什么一部电影要出多款海报?因为它要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在石川看来,尽管目前国产影片在放映上还没能做到“分众化”,但可以用分众化的营销手段,来针对观众多样化的品位和趣味。《金陵十三钗》以“情色”为卖点,或许能吸引一部分观众,但对大多数人——尤其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的大失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