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引发的灾祸
赵普是赵宋王朝的第一位宰相,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整军治国,指陈方略,立下汗马功劳。陈桥兵变让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大宋皇帝,作为赵匡胤的掌书记官(秘书长),赵普是这一事件的主谋。他策划周密,不露痕迹,使得原本定然血肉横飞、人头落地的一场兵变,演成了和平禅让的一幕。这不能不称道他高超的政治才能。
赵匡胤视赵普为左右手。赵匡胤南征北战,伐西蜀、灭南汉、平江南、收吴越,战功赫赫。而这一系列的胜利与赵普的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为了巩固赵宋政权,赵普替太祖制定了以文制武的国策,比如收兵权就是赵普的主意。
当初,石守信等大将因为拥戴太祖登基,受到太祖的信任,被任命为禁军统领。但赵普觉得不妥,建议太祖从他们手中收回兵权。太祖接受了他的意见,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接着,太祖又解除了一批原后周时期的老将所担任的节度使职务,同时选用文官担任“知州”,统一掌管一州的军政大事。赵普还制定了“更戍法”,让士兵定期换防,使得将领不能专有其兵。这一系列措施虽然从根本上防止了军人政变,加强了王权,但却大大削弱了宋的军事作战能力。
赵普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得到太祖和太宗皇帝的信任,先后担任两朝宰相达12年之久。
但赵普读书很少,曾闹出不少文字上的笑话。要是说他一本书也不读,那也不合实际,因为赵普的床头上总是摞放着一叠《论语》,每天即使公务再忙也要读上几段,几十年下来已背得滚瓜烂熟。他曾得意地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但宋太宗却不以为然,而且不久就罢免了赵普宰相的职务。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赵普文化水平不高,实在是因为朝野上下对他的议论太多了。
太祖对开国功臣们并不放心,往往不打招呼就到他们的府邸造访,想知道下朝后他们都干些什么。赵普家更是常去,所以赵普每次退朝回到家后不敢就换衣裳,还嘱咐门下注意观察皇宫动向,但就是这样,还是出了纰漏。有次吴越王钱叔派人送来一封信和十只贴着海产标签的大瓶子,放在廊下,还来不及收起来,太祖的车驾突然到了。太祖指着瓶子说,吴越的海产一定不错,打开来看看。结果,盖子打开,里面装的却是黄灿灿的瓜子金。赵普吓坏了,说我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太祖讪讪地说:没关系,你就收下吧。他们大概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这位书生做主的。太祖还算宽宏大量,高官们若仅仅是贪些金银财宝,也就不太追究。
赵普虽然功劳很大,但由于过于专权也得罪了不少大臣。他敢说话并坚持自己的看法,却又为人峻刻,妒贤嫉能,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致使朝中许多大臣看到他就心寒彻骨。
一次,太祖赵匡胤在赵普面前称赞枢密直学士冯瓒很有学问,是当世罕有之奇才。赵普听后不做声,心中却十分不快。时值后蜀刚刚平定,急需派官吏前往治理。赵普于是让冯瓒出任四川梓州知府,同时派亲信随冯瓒前往,秘密观察冯瓒的行动,暗地里搜集他的过失。一年后,赵普的亲信偷偷跑回京城,诬告冯瓒等官员集体受贿。冯瓒立即被押送回京审问。赵普原想将冯瓒等人处死,由于太祖不忍,最终将其革职流放。这件事在朝野引起强烈不满,大家都认为赵普心胸过于狭隘,下手实在太狠。仅仅因为一句话,就策划出这样一场冤狱。朝中的议论自然传到太祖的耳中,太祖开始对赵普产生了疑忌。
这时又发生了大理寺卿雷德骧因受人诬陷而被革职流放一事,德骧的儿子鸣鼓申冤。太祖下令调查,案件涉及一大批官员,最后又牵连到赵普。太祖对赵普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先是让参知政事吕余庆和薛居正分去赵普的权力,后来干脆罢了他的相位,直到太祖去世都不再召见他。而因为冯瓒的冤狱,太宗继位后也不想再起用赵普。
赵普被罢官后,心情一直十分郁闷。五年后,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参与密告秦王有谋逆举动,重新获得太宗的信任。因为按照皇太后和太祖当年的盟约,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于赵光义(即太宗),而赵光义则应该传位于赵光美(即秦王)。这是赵普当场记录下来的。赵匡胤倒是履行了诺言,可是轮到太宗则于心不甘,但又找不到好的理由。所以,当太宗就如何传位的问题征询赵普意见时,赵普却这样说:“太祖的传位已是一个错误,陛下岂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一句话让太宗龙颜大悦。
不仅如此,他还查访到宰相卢多逊秘密结交秦王的事实,成功地排挤掉这个多年的死对头,终于又一次登上权力的宝座。但他在朝中的声誉也因此降到了冰点。赵普不知道收敛,竟还得意洋洋地对太宗说了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大话。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他只是太宗皇帝手中的一枚过河棋子,用过之后就已没太大的价值了。很快他就又被罢去相位。不过,太宗倒是给了他十分体面的下台,赐宴长春殿,并作诗为他饯行。
一代权相赵普就这样流着眼泪,恍恍惚惚地离开了大宋的权力中心。真乃一句话引发的灾祸。
《历史不忍细看》
黄文山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