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专家探讨电影发展:不应仅有经济指标和票房指标

2012年01月10日 15: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 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60年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宣部文艺局巡视员、副局长汤恒,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显莉等出席了研讨会。戴锦华、黄式宪、 黄会林、饶曙光、郦苏元、贾磊磊、丁亚平、周星、钟大丰、沙蕙等40余位专家与会。

  会议主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分设“文化强国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趋向” “文化创新与当代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等议题。

  不应仅有经济指标 和票房指标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如何推动中国电影进入更良性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如何承担文化建设的当代使命,是值得电影研究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的看法,得到了与会者一致响应。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认为,眼下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更多是为文化产业的经济目标、就业目标、消费目标、出口目标提了很多硬性量化的数据。我们对于实体业,只关注生产流程、包装工艺和销售渠道,而不关注它的原料来源、营养成分和卫生标准。这种单项度的评价维度,与文化产业本身的属性不相适应。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再把文化产业的研究仅仅变成一种放弃文化内容的经济学研究,文化产业自身的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关注它的文化内容。由此可见,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维度,已经成为重要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饶曙光也持相同意见。他认为,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有经济指标和票房指标,也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指标和精神指标。相对于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明显进步,比如今年的126亿票房的取得,我们的文化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创意能力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现实社会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缺乏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电影消费。

  创作者也有同感。导演尹力说,中国电影不缺资金,但是似乎没有一种主体的价值观统摄,这是整个文化生态的问题。导演王小帅说,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一些有独立性的艺术电影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市场更青睐娱乐化的东西。未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会越走越好,但制衡电影发展的瓶颈依然是原创力和文化生命力。

  对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做了以下思考:当中国电影以巨无霸的方式膨胀,是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软件在填充这个巨大的硬件机制。她认为,要重视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作用。

  电影创作的若干创新问题

  与会者对电影个性艺术表达、影视批评等若干电影创作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主要谈了2011年两部影片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金陵十三钗》的意义在于寻找一种新的中外合作的模式。这种中外合作的模式既可以被中国电影观众所接受,也可以在海外打开市场。另外,《失恋33天》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小片,但是却获得了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成为影片的主角,这些年轻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记周星教授说,最近几部电影值得关注,一是《人山人海》对于现实严酷性的表现,悲剧意味鲜明;二是《金陵十三钗》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触动文化审美的心灵。

  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沙蕙发言说,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影视评论和影视研究非常活跃,这可能和影视批评的门槛低有关系,但也需要建立一种影视评论的标准。

  如何更好“走出去” 增强国际影响力

  中国电影如何确立自身文化品格,如何“走出去”进而增强国际影响力?与会者一致认为, 中国电影应努力构建和谐价值体系,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精神。中国电影要在“向外看”的过程中学会吸收、借鉴、融合,在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和民族品格的基础上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介绍了本单位所做的201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查问卷的活动。这个调查问卷覆盖了9个国家和18个语种,主要涉及外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对于中国电影的偏好、对中国电影中文化价值的认知等问题。调查结果是动作类的作品是外国观众比较喜爱的,他们认为当今中国电影传播的主要是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更希望看到中国电影里的时代感和都市文化。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创造力非常忧虑。他说,当下中国缺乏一种与国外观众对话的价值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说,当前被日本人接受的中国导演,在国内并一定是主流导演,这就是一种传播和接受上的差异。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慧瑜以印度宝莱坞为参照来观察中国当下电影生产,与宝莱坞70%的影院观众是农民相比,当下中国电影的影院观众过于集中于都市青年群体,而且新世纪以来印度电影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也逐渐走向国际化。这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  本报记者   刘  茜

【编辑:蒲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