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艺人才后继无人 “等靠要”没有文化繁荣 (2)
青年创新突破
80后、90后自创滑稽戏工作室“传统艺术正以全新方式崛起”
在上海,有一群活跃在滑稽舞台上的80后、90后,他们是上海滑稽笑朋友工作室的十几位年轻人。谈到为什么会从事滑稽事业,工作室负责人赵卿峰说:纯属热爱。的确是“热爱”,工作室成立至今,活动经费还是靠工作人员每人每年100块的捐助,“要搞些大型的聚会,就AA制埋单,这次成立5周年出纪念册,印刷费用1万多,用的也是大家十几个人集资款。”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观,赵卿峰说,随着知名度的渐渐提高,他们现在逐渐能够接到一些商业演出的机会。
像海派清口一样融入时尚元素
“要说传统艺术正在没落,其实也不尽然,只能说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崛起,”赵卿峰说,“比如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实在表演形式上没有什么创新,以前的单口就是这样的,但是重新包装以后,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海派清口之所以成功,靠的主要是内容上的创新——话题很新,调侃得很辛辣,有独特的观点,比如《笑侃三十年》,能在我们父母一代产生共鸣。在舞台方面,声光电技术的应用、现代的传媒,让更多年轻人关注。还有郭德纲的相声,也是在传统上融入新的元素,融入时尚的、网络的流行语,就能让节目变得更好看。”
赵卿峰表示,笑朋友工作室也打算在创作中多融入些时尚题材,多写些80后、90后的段子,争取把这部分观众吸引过来。
方言的日渐式微是以沪语等方言为基础的传统艺术过不去的一道坎。赵卿峰说,“所以,我们目前的观众在地域上仍以上海观众为主,新上海人是相声的铁杆粉丝,我们的铁杆粉丝是上海人。很多上海话的幽默段子,讲了普通话,就没有那么‘噱’了。”
不过赵卿峰在表演中也发现了一个新现象,上海滑稽在江浙一带有不少铁杆粉丝。“2007、2008两年,我们笑朋友工作室在苏州、无锡参加《开心茶馆》栏目的录制,收视率很高,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赵卿峰说,“时隔数年,我们在白玉兰剧场举办成立5周年庆典演出的时候,居然接到了来自苏州、无锡的观众们的电话,说要专门开车到上海来观看。”跨地域粉丝的忠诚度让赵卿峰们异常惊喜,也给他们提供了传统艺术发展的新思路。
形成品牌、固定场地仍是难题
谈到和沪上一些异常火爆的相声演出团队的区别,赵卿峰坦言,“不够成熟”是弱点之一。“比如,我们的成员各自都有工作。为什么不搞全职?积累还不够。从业务到营销,我们都自认还不够成熟,还没有成为职业艺术团队的实力。但是这几年,随着影响力的提高,我们现在是公益和商业相结合,希望以后能够走上公司化运作的道路。”
打出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也是传统艺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赵卿峰说:“现在我们新兴的部分传统艺术团体有一个最大的门槛,就是演出场所不固定。”多年来,赵卿峰和他的笑朋友工作室下过小区、上过电视,也客串过不少晚会和演出,但始终没有一个“根据地”,他们的粉丝寻找他们,只能打电话询问,或者在网络上搜索。“大家都知道:看话剧到安福路,看滑稽到黄浦剧场。我们也要争取把演出场所固定下来。形成一定的品牌。”
见习记者 张梦麒
记者手记
不能坐等“天上掉下大天才”
男旦后继无人,传统艺术走向边缘化,发展正遭遇瓶颈……论及此事,曲艺界人士无不痛心疾首,许多文化人也为此奔走呼吁。这一问题正摆在整个社会面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提到传统艺术的没落,许许多多的问题扑面而来:资源匮乏,教育不足,文化环境萧条败落,功利心无处不在……正是这些横在面前的琐碎问题,让一些文化人、管理者就此止步不前。他们希望等待政策扶持、依靠政府更多的资金投入,在传统艺术萎靡不振之时,他们求一根“拐杖”,来支撑他们走出这一瓶颈期。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他们也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仍有许多文化人在行动,他们在积极地创新自救。除了戏剧本身的创新外,他们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比如,有委员提到,他们正积极做着戏曲人才的教育工作,也希望能够联合教育部门,联合高校,一同改善戏曲戏剧基础教育的现状,主动把学生领进门,而不是等着“天上掉下个大天才”。
此外,同为年轻人,我们也期待能看到吸引年轻观众的戏曲。虽然传统文艺大都是小众艺术,但也不能太忽视“观众”的需要。没有观众,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而青年观众的支持,也将为戏曲新剧的新生注入新鲜血液。有了富有吸引力的作品,才华横溢的曲艺人才,还有兴趣盎然的青年观众,当三者有了积极的互动、循环,传统戏曲文化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记者 严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