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农家乐”小剧团的生存之道:让身边的事上舞台

2012年01月12日 13:40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记者 李洪川

  “新农村,新文化,村容村貌大变化……”琴弦声起,打破深冬寂静。入夜时分,“农家乐”小剧团自编自导的茂腔小调在胶南市大村镇后茂甲村文化大院精彩上演。

  “别看俺们是草根班子,可并不是‘只赚吆喝不赚钱’,俺们每年还受邀到周围82个村巡回演出上百场呢!”剧团团长王继明一句无意说出的话让记者听出了“弦外之音”。

  如今在农村,千百个这样的“庄户剧团”活跃在老百姓身边,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和农村文化市场的活跃,“庄户剧团”越来越受欢迎,“演出档期”开始排满。“庄户剧团”如何能够走得长久?“农家乐”小剧团的生存之道又有哪些值得借鉴?

  让身边的事上舞台

  “咚咚锵”的锣鼓声敲得人心里直痒痒,村民们闻声赶来,小小的文化大院里人越聚越多,一个个都仰着头、伸长脖儿等着看戏。红色的幕布唰地拉开,吕剧《小两口种瓜》开演了。演员,全是本村的农民,打眼扫去,演出的道具旱烟袋、烟荷包、土帽子等也都是平日用的。

  台上演得卖力,台下看得入迷。剧情渐进高潮时,台上唱,台下和,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整个场子都“泡”在了欢乐里。

  “这台戏,是根据我们这里发生的事儿编写的,故事来自生活原型,表演上用的是村里老百姓熟悉的土腔土调唱法,老百姓觉得能看明白听得懂,自然就喜欢!”面对不时传来的阵阵喝彩,王继明早已习惯。他说,他的小剧团不仅在本村受欢迎,到外村巡演也是场场爆满。  

  “为什么这里的‘戏’越演越火?”记者试图一探究竟。“主要是俺们能抓住乡亲们的‘心’,与时俱进!”王继明乐呵地说,“我们不仅表演吕剧、茂腔的传统小戏,还在生活中,时时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创作新作品。让身边的事上舞台,乡亲们就爱看!”

  紧抓市场的手

  “庄户剧团不研究乡村市场,必然走入死胡同!”王继明说,这是他这些年操持小剧团最深的体悟。

  “庄户剧团不能总是向政府要钱要物,要面向市场找出路。农村是源,市场是金,只要平下心、扎下根,黄土就能变成金。”王继明认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庄户剧团也要“铺下身子闯市场”,“采用市场化运营道路,变‘输血’为‘造血’,并吸纳民间各方投资,把剧团完全办成一个活力四射的民间艺术团体。”

  如今,头脑灵活的王继明又拓展了锣鼓队的业务,提供婚庆“一条龙”服务,为新人主持中式婚礼,设计拜堂环节,很受欢迎。好名声,一传十,十传百,胶南一些婚庆、开业活动都来找剧团锣鼓队去助兴,多的时候一天跑好几个场,收入可观,用“外快”赚来的钱,补公益性演出的“内需”,剧团越来越红火。

  当务之急是吸引年轻人进来

  虽说如今剧团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王继明心中也有隐忧。

  “在俺这个剧团里,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38岁,平均年龄也在50岁以上。吹拉弹唱还行,上台表演就力不从心了。”

  聊起“后继无人”,王继明一脸无奈:“剧团的演员虽然有工资,可毕竟拿不了太多。哪里有红白喜事或者店铺开业的,请我们过去,事后也只给点辛苦费。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的网吧或者KTV消遣,‘玩’这戏曲、歌舞的就只剩下一群老头老太太。”

  “要想办法扶持,既‘输血’又‘造血’,吸引年轻人进来,加大对戏曲人才的培养,让乡村文化真正繁荣起来。”王继明说,这是他今年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