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人民日报评穿越剧:遮蔽历史真实 制造历史假象

2012年01月13日 09:4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国产电视剧得与失

  张德祥

  2011年国产电视剧凭借着广泛的题材、多元的手法和全方位的传播,依然占据着荧屏主体,占据着网络视频的主体,也依然是大众的文化主餐和社会的热门话题。面对1.5万多集的电视剧年产量,年终盘点难免挂一漏万。好在盘点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和归纳这一年,也是为了更有方向性地前行,因此这里着重从几个主题进行综述。

  革命战争与民族历史

  重大题材作品有收获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有一批重大题材作品亮相荧屏:《辛亥革命》、《护国大将军》、《小站风云》、《圣天门口》、《陕北汉子》、《开天辟地》、《中国1921》、《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这些作品涵盖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的历史,再现了历史进程中风云人物扭转乾坤的智慧与力量,再现了中华儿女探寻新生之路的流血与牺牲,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些视野广阔、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的宏观叙事,构成了形象化、立体化的近代历史演义,它们在观众的民族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效显而易见。

  然而,从电视剧创作的角度来说,对那半个世纪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前些年已经有很多电视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过叙述,甚至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就有多部作品。因此,从选材上来看,2011年的这些类似题材电视剧并不新鲜,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电视剧在旧有题材上做出了新突破。

  尤其是《辛亥革命》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部作品值得重视。前者是迄今为止所有表现辛亥革命的文艺作品中最全面、最富有历史逻辑感的一部,从晚清朝廷要员到民国风云人物再到共产党创始人,几百号历史人物依次出场,在历史巨变的潮流中选择与搏击,各种思想流派、政治主张、势力和利益也在动荡中激烈博弈。电视剧《辛亥革命》的价值就在于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潮流与趋势。辛亥硝烟去无影,革命波涛犹回声。回目中华艰难路,再沐孙文君子风。孙中山就是这个潮流和趋势的代表人物,也是该剧着力刻画的重点人物。特别需要指出,该剧不仅把孙中山放入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去刻画,也极力彰显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精神在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如何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长中华民族志气的艰苦创业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战略,中苏关系破裂使得中国进一步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新中国向何处去?唯一的道路就是自立自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新中国顶住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依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完成了在西方看来不可能的“两弹一星”尖端工程,撑起了中国的天,使世界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一次证明了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民间化”与“戏剧性”

  抗战剧的拓展要适度

  抗战题材是这些年来比较热门的题材,而且一直在拓展。2011年虽然不是重要的纪念年份,但仍然有几部电视剧亮相荧屏,比如《中国地》、《中国远征军》、《节振国传奇》、《永不磨灭的番号》、《延安爱情》、《借枪》、《抗日奇侠》等。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有《中国远征军》和《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远征军》表现中国军队保卫滇缅公路的战斗经历,这也是中国抗战史的有机构成部分。作品在题材上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新鲜感,为人们全面了解和认识抗战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也让更多为国捐躯的将士,为国人所知,为后人所记。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抗战题材进一步向“民间化”表现拓展,《永不磨灭的番号》是其中代表。这路人马不是正规部队,没有受过政治教育和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受到八路军影响并自觉自愿服从八路军领导,最终组成了这支由各路地方“高手”和民间“强人”汇聚而成的特殊游击队。这些人因“没规矩”而拥有了更自由的个性空间,李大本事、丁大算盘、吸铁石以及“九路军”头领孙成海等人物,草野性十足,吹牛皮,说大话,连唬带蒙,行走江湖,意气用事,战斗方式带有很强的游击性。这种游击性构成电视剧的戏剧性,甚至是喜剧色彩,再加之演员表演的夸张性,所以整部剧非常“好看”。而最后的悲剧收场,可谓“豹尾”,深化了主题,也升华了人物的人格境界。这部戏,先抑后扬,先喜后悲,先奇后正,歪打正着,深得戏剧规律,与《我的兄弟叫顺溜》有异曲同工之妙。

  应当指出,抗战题材的“民间化”拓展,汲取了更多的民间文化元素与草根精神,融入了武侠文化中的游侠之气、山大王的“匪气”、地痞的“痞气”等,这确实有利于情节的生动与人物个性的突出,有利于营造戏剧性。但是这些元素若使用得过多,就会导致“无匪不英雄”、甚至将严酷的战争游戏化,这就物极必反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