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协委员呼吁:民族文化产业警惕“伪民俗”
中新社贵阳1月13日电 (记者 张伟)民建贵州省委、民盟贵州省委、农工党贵州省委的多名贵州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同时,要警惕“伪民俗”现象。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省份,贵州49个民族中世居民族达17个,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仅在民族节日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年超1000个,较大的民族节日有100多个。
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在贵州一些民族村寨、一些景区景点,‘伪民俗’现象已开始出现。”谈及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建贵州省委委员严兴亚建议,要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尽量避免注重商业利益,轻视文化保护的‘伪民俗’现象,避免形成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
严兴亚说,一些本属于某个民族所特有的建筑、舞蹈等,因为知名度相对较高,被其他民族村寨借用、模仿,以期达到商业促销的目的。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伪民俗,在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中必须要警惕。
贵州省十届政协委员卢云辉代表民盟贵州省委发言时提出,建设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对挖掘、开发、整合聚集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呈现技术水平低、规模小、品牌少等特征,需要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国际化水平,塑造国际品牌。”
谈及制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农工党贵州省委委员黄惠玲表示资金难是主要因素之一。黄惠玲说:“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可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加大引资力度,利用海内外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完)
专题:聚焦2012年地方两会